果不其然。 日本在1977年突然宣布了,把包括大隅海峡在内的几条海峡的领海宽度定为3海里,沿用至今。 大隅海峡这个口子不大,最窄处宽度小于24海里。按常规的12海里领海标准,左右一合就成了内海。日本自己把尺度调到3海里,两边一收,中间就留出一条谁都能走的通道,当年主要是让美国第七舰队进出更顺畅。 顺着这条线看后果,开了门不可能只给一个人用。根据公开资料,这几条海峡属于对外开放的通行带,只要不在通道里搞危险举动,谁都可以过。这不是写在纸上好看,而是几十年实际运行下来的规则。 具体到中国海军,日方每年都会通报穿越情况。2010年代是少量、间歇的穿越,近几年明显增多。有媒体统计称,2025年已达到两位数。舰艇类型也更重,常见的是万吨级驱逐舰和大型编队,路线清晰、节奏固定,通行按程序走。 对照美国当年的诉求,走这些海峡确实能减航程。日本当时把五个海峡做成通行带,被视为给美国开方便。结果是,俄罗斯、中国也都在合理利用这条路,这就是规则的延展。 津轻海峡的例子更直观。最窄处只有18.7公里,如果按12海里标准,本可以完全由日本掌控。现在中间是公用通道,中国舰艇从那里穿过,日方通常派P-1巡逻机、护卫舰远距离跟踪记录,发出照片和轨迹,但并不拦截。 宗谷海峡也是常年通行线。俄罗斯太平洋舰队进入鄂霍次克海,多次选择宗谷航线。日本方面会发布动态,标注方位和时间,程序化处理。这些年形成了节奏,基本照章办事。 法律层面不需要拗口术语,核心就是一句话:日本自己设了通道,就要给所有国家同样的通行条件。想在家门口临时加码,既站不住脚,也会引来对比回应。谁在外海强调通行不受阻,谁就得在这几条通道上遵守同样的口径。 军事层面更直接。中国的055型驱逐舰满载超过1.2万吨,雷达桅杆高、编队密度大,过海峡时信号明显。日方舰机伴随监视,保持距离,用无线电礼节沟通,整个流程越来越标准化。在公开通道上,双方都按规则来,是现状的基本盘。 再看日本国内的安全感受,这种通道设计把纵深拉薄了。哪怕没有对抗行为,大吨位舰队在近侧穿越,侦察和应对任务都会更紧,值班频次更高,资源投入更大。这一点各类统计能看出来,海空巡逻架次都在增加。 区域海上通行的版图也在悄悄变化。过去太平洋西侧主要看美国的节奏,现在中国、俄罗斯常态化使用日本周边通道,路线更复杂、频率更高,公开动态里已经成了常态信息。规则是公开的,使用者多了,节奏就会稳定下来。 日本舆论场这几年开始复盘当年的做法。把通道做成开放式,短期解决了同盟需求,长期把使用权扩散到了所有玩家。这不是纸上推演,而是四十多年累积出的现实样本。 把话收回来,海上通道是按规则运行的公共资源。谁开了口子,就要接受正常使用的结果。不靠临时举动,靠稳定的程序,才是可持续的路径。 大隅、津轻、宗谷的海面会继续热闹,但秩序也会越来越清晰。按规矩走、按节奏走,谁都少犯错,谁都不吃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