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联酋迪拜的航展发生一件令人瞠目结舌的事件。印度空军参展的“光辉”战机在静态展示时机身出现了漏油。 一架“光辉”战机停放在展坪上,机腹下方有液体持续渗出,地面上形成了清晰可见的湿痕。 印度方面的地勤人员情急之下,使用了购物袋和礼品袋之类的临时物品去接住这些滴落的液体。 许多评论认为这是一起严重的“漏油”事故,并由此对“光辉”战斗机的制造质量和可靠性提出了尖锐的质疑。 一些观点指出,战斗机漏油是非常危险的故障信号,将一架存在潜在问题的飞机带到国际顶级航展上展示,不仅影响自身形象,也是对潜在客户不负责任的表现。 尤其是当人们看到不远处停放的巴基斯坦“枭龙”战斗机等其他机型状态良好时,这种对比更让印度的处境显得尴尬。 多家印度军事和国防网站发文澄清,指出从飞机上滴落的并非燃油或液压油,而是飞机环境控制系统(ECS)排出的冷凝水。 文章解释说,现代军用和民用飞机为了给座舱增压、调节温度和冷却航电设备,都会从发动机引气,经过处理后会产生冷凝水,并从特定管道排出机外。 在迪拜当地30多度的高温环境下,地勤人员为进行飞行前检查而启动环控系统,产生冷凝水并周期性排出是完全正常的现象,反而证明了系统在正常工作。 即便滴落的是无害的冷凝水,使用购物袋、礼品袋这种非专业的临时物品去处理,也暴露出地勤保障流程的随意和准备不足。 在迪拜航展这样高规格的国际舞台,每一个细节都代表着国家的工业形象和军队的专业素养。 专业的后勤团队本应配备标准的接水/接油工具和作业规范,而这种“菜市场修三轮车”式的处置方式,无论如何都难以称得上专业,自然会授人以柄。 “光辉”战斗机项目自1983年启动,研发历程长达数十年,充满了波折。 尽管印度方面将其誉为“印度制造”的骄傲,并称其为4.5代战斗机,但其核心部件如发动机、雷达等仍严重依赖进口,国产化率并不高。 这种“万国牌”的集成模式本身就给后勤维护带来了巨大挑战,成本高昂且周期漫长。 从普惠发动机的缺陷导致大量民航客机停飞,到其主力制造企业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HAL)因生产和维护标准问题而备受争议。 当“光辉”战机在国际舞台上出现任何一点瑕疵时,公众的反应并不仅仅是针对这一个孤立事件,而是对整个印度航空工业体系长期表现的一次集中性质疑和不信任投票。 一个国家的国防工业实力,不仅体现在发布会上光彩夺目的参数和飞行表演中惊艳四座的机动,更体现在那些不被人注意的角落里。 大家觉得,这次事件对“光辉”战机的海外推广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信息来源:搜狐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