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终于有了底气!亲印前总理,哈西娜被判绞刑! 1971年印度出兵干预后,孟加拉国虽实现名义上的国家独立,却长期陷入经济依附的泥潭,成为印度在南亚地缘棋盘上的"棋子"。这种依附性的深度,光看贸易逆差就一目了然。 孟印两国常年维持着120亿美元的不平衡,孟加拉国支柱产业纺织业所需的棉花,几乎全靠从印度进口,连基本民生商品供应都被攥在邻国手里。 印度凭借这种经济控制力,动辄以关税壁垒和能源供应为筹码,干涉孟加拉国政局。前总理哈西娜执政时期的亲印政策,更是让这种依附关系达到顶峰,当时外界甚至调侃孟加拉国是"印度的后花园"。而转折点,出现在中国援建项目的落地生根。 今年3月通车的达卡绕城高速公路,全长48公里、总投资4.12亿美元的孟加拉国首条全封闭高速公路,不仅缓解了首都常年拥堵的交通乱象,更关键的是串联起北部和东北部工业区,让孟加拉国终于有了不经过印度领土的内部物流大动脉。 紧接着,中国承诺投资4亿美元改造的蒙格拉港,升级后集装箱吞吐量将跃升至每年150万标箱,这意味着孟加拉国进出口货物不必再绕行印度加尔各答港,物流成本直接降低30%以上。这些基建项目就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孟加拉国经济自主的大门。 经济结构的变化更具说服力,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对孟加拉国直接投资额达到1.135亿美元,这个数字超过了2024年全年投资的一半,上半年同比增幅更是高达47%。 在制造业领域,中国企业与孟加拉纺织厂合作扩建生产线,借着美国对印度加征25%关税、对孟加拉仅收20%的契机,抢下大量原本流向印度的服装订单。 更重要的是,中孟还启动了自贸协定谈判,中国承诺将零关税待遇延长至2028年,这让孟加拉国在摆脱印度市场依赖的同时,找到了更广阔的出口通道。 现在中国已连续15年成为孟加拉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近千家中国企业在孟经营,从成衣制造到绿色能源,全方位重塑着孟加拉国的经济格局。既然经济腰杆硬了,那么政治上自然也就有了底气。 11月17日,孟加拉国法院对哈西娜判处死刑并向印度提出引渡请求,这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要知道,哈西娜执政时,印度对孟加拉国政局的影响力渗透到各个角落,任何针对亲印势力的动作都可能引发印度的强烈反弹。 但如今,随着提斯塔河综合治理项目重启谈判,中国将提供5.5亿美元贷款帮助解决水患问题,吉大港经济产业园区也在加紧建设,这些项目不仅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更让孟加拉国民众看到了摆脱依附的希望。 过去被压制的反印情绪,自然从政治领域蔓延到经济层面爆发,民众自发抵制印度制造,连印度一直引以为傲的"邻里第一"政策在孟加拉国都成了笑话。 当一个国家不再需要看邻居脸色过日子时,自然有勇气清算过去的政治账,印度这次就算想插手,也发现自己手里的筹码已经没那么管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