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何敢三番五次挑衅中国?不是“大度”太误事,而是它算准了中国在“威慑力构建”

绮山昭华 2025-11-19 15:30:45

日本为何敢三番五次挑衅中国?不是“大度”太误事,而是它算准了中国在“威慑力构建”上的漏洞。从唐朝“击败不惩戒”到清朝“衰弱无反击”,从民国“不抵抗”到日本“实用主义式学习”,每一次挑衅背后都是对中国“底线模糊”的精准试探。这层历史逻辑才是关键!   早在公元663年的白江口,日军就已经摸清了中国的脾气。   当时日本凑了4万兵力、1000多艘战船,气势汹汹地想在朝鲜半岛抢地盘,结果撞上了唐朝的1.3万大军和170艘战船。   唐军没费多大劲就把日军船队围得水泄不通,400多艘日舰被焚烧殆尽,士兵死伤无数,剩下的残部乖乖投降。   按说这时候该乘胜追击,让日本彻底记住教训,但唐朝压根没往日本本土动兵,反而觉得这只是一场边境小冲突,转头就忙着处理朝鲜半岛的善后。   日本本来吓得魂飞魄散,生怕唐朝大军压境,结果等了半天没等来惩罚,反而发现唐朝愿意敞开大门,让他们派遣唐使来学习制度、文化和技术。   这一下可给日本整明白了,原来挑衅中国就算输了,也不会有什么严重后果,反而能跟着强者学本事,这种只赚不赔的买卖,他们自然记在了心里。   时间一晃到了清朝,日本的试探变得更加直接,还摸清了清朝“花钱消灾”的底线。   1871年,琉球国的渔民遭遇台风漂流到台湾,被当地少数民族误杀,这本是中国的藩属国事务,跟日本八竿子打不着。   可日本硬是借机生事,说琉球是自己的属邦,要替“国民”讨说法。   清朝官员被问得不耐烦,随口说了句“生番系我化外之民,问罪与否听凭贵国办理”,没想到这句话成了日本出兵台湾的借口。   日军1500多人登陆台湾,打了几个月没占到多大便宜,却在谈判桌上拿到了50万两白银的“赔偿”。   这笔钱对清朝来说不算什么,但传递的信号却致命——只要日本敢闹,就能拿到实际好处。   尝到甜头的日本紧接着就吞并了琉球,改成冲绳县,而清朝除了口头抗议,没做任何实质性反击,这让日本更加确定,清朝的底线就是没有底线。   十年后的甲午战争,更是把这种试探推向了顶峰。   清朝花了数百万两白银打造的北洋水师,号称亚洲第一,结果在黄海海战中一败涂地,整个水师全军覆没。   日军一路打到辽东半岛,占领旅顺后制造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而清朝却只能签下《马关条约》,赔偿2亿两白银,还把台湾、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这笔赔款相当于日本三年的财政收入,日本用这笔钱大力发展军事工业,陆军海军实力翻倍,而清朝的退让让日本彻底看清,这个曾经的天朝上国,已经虚弱到连自己的核心利益都守不住。   从50万两到2亿两,日本每一次挑衅的成本都极低,收获却越来越大,这种正向反馈让他们的野心不断膨胀。   到了民国时期,“不抵抗”政策更是让日本的试探变成了明火执仗的侵略。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自己炸了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就诬陷是中国军队所为,当晚就进攻北大营。   驻守的东北军有10万人,而日军只有两万多人,结果在“不抵抗”的命令下,东北军一枪未发就撤出了沈阳。   仅仅4个月零18天,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沦陷,3000多万东北同胞沦为亡国奴,遭受了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   日本本来还担心贸然进攻会遭到强烈反抗,结果发现民国政府的底线比清朝还要模糊,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底线。   这次试探的成功,让日本胆子大到了极点,之后又陆续发动华北事变、七七事变,一步步把局部侵略变成了全面侵华战争。   而日本的“实用主义式学习”,更是让这种挑衅变得有恃无恐。   白江口之战后,他们一边派遣唐使拼命学习唐朝的制度和技术,一边偷偷观察唐朝的底线;明治维新后,他们又转头学习西方的军事和工业,把自己打造成了东亚强国,同时没忘了继续试探中国的底线。   他们很清楚,中国传统文化里讲究“以德报怨”,喜欢用宽容换取和平,却忘了“以直报怨”才能让对手敬畏。   唐朝的宽容被当成了软弱,清朝的退让被当成了可欺,民国的不抵抗被当成了无能,每一次历史经验都让日本更加确定,只要精准拿捏中国“底线模糊”的特点,就能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   这种基于历史逻辑的判断,让日本在挑衅中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让“威慑力构建”的漏洞被不断放大,直到今天,这种历史留下的惯性依然在影响着双方的互动。  

0 阅读:50

猜你喜欢

绮山昭华

绮山昭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