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统勋首席军机大臣都干上了,为何始终顶着东阁大学士的头衔? 乾隆二十六年,刘统勋从协办大学士的岗位上,被提拔为东阁大学士,总算是进入了文官的第一梯队。 可让人难以理解的是,继傅恒、尹继善去世后,刘统勋接任了首席军机大臣一职,此后直到乾隆三十八年去世,他东阁大学士的头衔就一直没变。 其实这事儿说穿了一点不复杂,清朝的大学士和首席军机大臣压根就不是一回事,一个是文官堆里的“最高荣誉勋章”,一个是朝堂上实打实的“权力核心”,两者不冲突也不能互相替代。 东阁大学士看着名头响亮,本质上是个荣誉头衔,象征着文官的最高等级,有点像现在的“终身成就奖”,代表着皇帝对大臣学问、资历和人品的认可,但不一定管具体事儿。 而首席军机大臣就不一样了,那是皇帝身边的核心办事班子头儿,管的都是军国大事,上到边疆打仗的战略部署,下到全国的赋税漕运,全得经他手统筹,是真正手握实权的岗位。 刘统勋能身兼这俩职位,说白了就是既有文官体系里的最高荣誉背书,又握着朝廷的实际决策权,属于“名实兼备”,但这俩头衔的功能完全不同,自然没必要非得把荣誉头衔再往上提。 再说说乾隆皇帝的心思,他这辈子最看重的就是皇权集中,绝不能让哪个大臣权力大到能威胁自己。 清朝的大学士分好几个等级,东阁之上还有武英殿、文华殿、保和殿这些更高的头衔,可乾隆手里的保和殿大学士,好几年都空着没人敢当,不是没人够资格,是乾隆故意不封。 之前傅恒能顶着保和殿大学士的头衔,一来是傅恒是外戚,和乾隆沾亲带故,二来是傅恒打仗立功多,乾隆愿意给这份殊荣。 可刘统勋是纯靠才干上来的文官,性格又刚正不阿,眼里揉不得沙子,办案子、管水利从不徇私情,连皇亲国戚都敢得罪。 乾隆虽然信任他的办事能力,把首席军机大臣的实权给了他,但在荣誉头衔上总得留个心眼,要是让刘统勋既握着实权,又顶着最高级别的大学士头衔,万一形成自己的势力,那皇权就受威胁了。所以乾隆干脆就不让他升,用东阁大学士的头衔把他的“荣誉等级”定在那,既不亏待他,又能牢牢拿捏住权力平衡。 刘统勋自己也压根不在乎头衔高低,他这辈子一门心思扑在做事上,从不是个追名逐利的人。 当年他当协办大学士的时候,就敢当着乾隆的面直言进谏,弹劾朝中的贪官污吏,后来管河道治理,亲自跑到一线盯着修堤坝,好几次都差点在洪水里出事。等当了首席军机大臣,他更是天天泡在军机处处理公务,奏折一本本看,方案一个个磨,根本没功夫琢磨怎么往上爬。 在他眼里,能把国家的事办好,能让老百姓少受点罪,比什么高级头衔都管用。乾隆也摸透了他的脾气,知道给再多虚衔都不如让他放手办事来得实在,所以与其费心给他升大学士头衔,不如把更多实权和话语权交给,让他能顺畅地推进各项政务。 还有个关键原因是清朝的官场规矩,大学士头衔不光看个人能力,还得论资排辈、平衡各方势力。刘统勋当首席军机大臣的时候,朝堂上还有不少资历老的满汉大臣,这些人要么出身名门,要么跟着乾隆打了多年仗,要是单独把刘统勋的大学士头衔再往上提,难免会引起其他人的嫉妒和不满,搞不好还会闹出派系争斗。 乾隆深谙这套官场平衡术,让刘统勋顶着东阁大学士的头衔,既承认了他的地位,又不会让其他大臣觉得太出格,能让朝堂保持稳定。而且刘统勋的权力根基在军机处,他的威望是靠一次次办成实事积累起来的,根本不需要靠更高的大学士头衔来撑场面,官员们服他,是服他的才干和人品,不是服他的头衔等级。 说到底,刘统勋一直顶着东阁大学士的头衔当首席军机大臣,既是乾隆的权力制衡之术,也是他自身务实性格的体现。对乾隆来说,给实权、留虚衔,既能让刘统勋发挥最大作用,又能掌控全局;对刘统勋来说,头衔高低无所谓,能实实在在为国家做事才是根本。 这种“名不变而实至”的状态,反而让他能避开不少官场纷争,一门心思扑在政务上,最终成为乾隆朝少有的“文臣领袖、实权首辅”,死后还能得到乾隆极高的评价,这可比一个虚无缥缈的高级头衔管用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