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14年,31岁的阎锡山,娶了14岁的小妾,洞房之夜,阎锡山对小妾说:“你躺下吧,你只负责传宗接代,我不会喜欢你的,我只爱我的原配夫人!”事后,他便溜进了徐竹青的房间。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阎锡山) 阎锡山与原配徐竹青的缘分始于 1897 年,那时他还只是个没闯出前路的青年,比他年长 6 岁的徐竹青带着温柔干练的性子走进他的生活。 两人在风雨飘摇的岁月里相互扶持,徐竹青把家里家外打理得妥妥帖帖,对公婆更是孝顺得没话说,阎家上下没人不敬重她,阎锡山也始终感念这位共患难的发妻。 两人的感情在日复一日的相濡以沫中愈发深厚。可命运偏给这对恩爱夫妻出了道难题,婚后 17 年,徐竹青始终没能生下一儿半女。 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年代,这成了阎家压在心头的一块大石头。阎家父母整天唉声叹气,一遍遍催促阎锡山纳妾,连徐竹青的父亲也主动劝说她为阎家香火,支持丈夫纳妾。 一边是家族延续的重任,一边是与发妻的深厚情谊,阎锡山左右为难,最终还是在徐竹青的理解与劝说下松了口 —— 那个时代,家族血脉的传承终究比个人情感分量更重。 没过多久,阎锡山的副官从大同寻到了家境普通、眉眼清秀的许氏少女。 为让她名正言顺地进阎家,也为保住徐竹青的正室体面,阎锡山让许氏去徐竹青娘家认亲,认徐父为干爹,改姓徐取名兰森,从此与徐竹青以姐妹相称。 阎家还立下规矩:徐竹青为正室,徐兰森为侧室,将来徐兰森生的孩子,必须喊徐竹青 “妈”,喊自己 “姨”,这份看似尊重的规矩,实则为日后的矛盾埋下了隐患。 婚礼办得格外简朴,没有铺张的排场,也没有热闹的喧嚣,倒像阎家一件稀松平常的家事。洞房之夜,红烛跳动着微弱的光,映着徐兰森稚嫩又惶恐的脸。 这个刚告别童年的少女还没摸清婚姻的模样,就迎来了阎锡山冰冷的态度。他没有半分新婚的温存,只留下一句直白的交代,便转身离开了新房,径直走向徐竹青的房间。 婚后的日子对徐兰森来说格外难熬。徐竹青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便主动伸出援手,时常给徐兰森的娘家送钱补贴,还用温柔与善意安抚这个孤独的少女。 徐兰森把这份恩情记在心里,从此对徐竹青恭敬有加,姐妹俩的相处也算和睦。日子一天天过去,徐兰森接连为阎锡山生下了五男一女,这份 “功劳” 让她在阎家的地位渐渐稳固。 阎锡山起初只是借着陪伴孩子的由头,偶尔去徐兰森的房间,却在不知不觉中,让这段始于 “传宗接代” 的婚姻,多了几分真情实感。 平静的日子没能持续太久,1930 年中原大战爆发,阎锡山战败后被迫逃离山西,他先逃到大同,又辗转跑到大连避难。 逃亡路上,徐兰森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子始终陪在他身边,细心照料他的饮食起居,而徐竹青则选择留在山西河边村,独自扛起照顾公婆、打理家族事务的重担。 在大连的日子里,没了规矩的束缚,徐兰森看着身边年幼的孩子,终究没忍住让他们改口喊自己 “妈”。她或许只是想享受片刻作为母亲的正常称谓,却没料到这个举动会点燃矛盾。 1931 年,阎锡山重返山西,重新执掌军政大权。一次偶然的机会,徐竹青发现这两个孩子竟然喊徐兰森 “妈”,而阎锡山就在一旁,没有半句制止。 这一幕彻底击碎了徐竹青心中的防线,多年来坚守的规矩、隐忍的委屈瞬间爆发,她与阎锡山爆发了激烈的争吵。 在徐竹青看来,这是对两人多年感情的背叛。争吵过后,徐竹青心灰意冷,收拾好行李搬到了太原的一处私宅独自居住,从此与阎锡山分居。 昔日恩爱的夫妻,终究走到了貌合神离的地步。分居后,阎锡山心里满是愧疚与无奈,他既放不下与徐竹青数十年的夫妻情分,也割舍不了徐兰森母子的依赖。 他时常派人给徐竹青送去生活用品,想弥补自己的过错,却始终没能挽回徐竹青的心。徐兰森则一如既往地陪在阎锡山身边,细心照料他的生活,抚养年幼的孩子。 1946 年,长期操劳的徐兰森因病去世,年仅 48 岁。她的离去让阎锡山悲痛不已,这个陪他走过半生风雨、为他延续家族血脉的女人,终究先他一步离开,留下了无尽的思念与遗憾。 随着时局变迁,阎锡山最终前往台湾,而徐竹青在深思熟虑后,也选择追随他去了台北。 或是岁月磨平棱角,或是远离故土让两人重新审视彼此的关系,在台湾的日子,两人少了争吵,多了几分相濡以沫的默契。1960 年阎锡山在台北病逝,四年后,徐竹青也追随他而去。 按照阎锡山的遗愿,徐竹青与他合葬在一起,而徐兰森的骨灰则被安放在一旁,这段跨越数十年的情感纠葛,终究在尘埃落定后,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画上了句号。 回望这段往事,他们的故事,不只是个人情感的悲欢离合,更映照着女性在婚姻与家族中的被动处境,烽火岁月早已远去,阎府的红烛已熄灭,但这段交织着爱与责任、愧疚与牵挂的往事,依旧在历史的长河中,诉说着那个时代独有的无奈与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