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总理默茨公开表示,绝不会允许由中方生产的组件进入德国未来的6G网络建设中来。

物规硬核 2025-11-20 15:15:28

德国总理默茨公开表示,绝不会允许由中方生产的组件进入德国未来的6G网络建设中来。   默茨的表态并非孤立事件,就在此前两周,欧盟委员会刚刚通过《欧洲网络安全认证框架》,明确将“高风险供应商”排除在关键网络基础设施之外。   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德国关键基础设施遭受的网络攻击同比增加28%,其中超过三分之一被认定为“国家支持行为”。   柏林工业大学通信技术专家穆勒教授分析道:“从4G时代的追随、5G时代的并跑,到如今6G时代的防范,欧洲正在重塑其技术主权战略。”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欧洲专利局统计,2022年中国企业在欧盟的专利申请量位居前列,这种技术实力与地缘政治的碰撞,正在重塑全球数字格局。   默茨的强硬立场与德国执政联盟内部的分歧形成微妙对比,社民党籍的数字事务部长维辛曾主张“技术中立”原则,而自民党掌控的经济部则在今年6月批准了中国企业对德国半导体工厂的收购案。   这种政策摇摆背后是德国企业的现实困境,德国电信在柏林的5G测试网络仍在使用部分中国设备,而宝马在沈阳的智能工厂正依托中国5G技术实现生产数字化。   德国工业联合会主席坦言:“在汽车产业的数字化革命中,我们无法承受与中国市场脱钩的代价,”   当世界还在消化5G技术时,6G的竞赛已悄然开启,芬兰的6G研究计划获得欧盟巨额资助,中国在太赫兹通信领域建设了多个国家级实验室,美国则通过产业联盟整合各方资源。   据慕尼黑安全会议流出的文件显示,德国正推动建立独立于中美之外的技术体系,但专家指出,在Open RAN、网络切片等6G关键技术领域,全球供应链的深度交织使得纯粹的本土化变得不现实。   这场争端折射出更深层的制度竞争,中国的6G愿景强调“万物智联”,欧盟的“数字罗盘”计划则突出“可信赖的数字主权”,技术路线的分歧背后,是数字化治理模式的根本差异。   东欧研究专家观察到,从匈牙利与中国合作建设数据中心,到波兰拥抱美国方案,中东欧国家在数字转型中正面临选边站队的压力,这种分化可能重塑欧洲的数字地图。   默茨的表态折射出数字时代的技术困境,在安全与发展之间,欧洲正在寻找自己的道路。   完全排斥特定国家的技术固然能降低安全风险,却可能使欧洲企业失去市场规模效应和技术迭代机会。   数据显示,欧洲通信设备商在全球5G市场的份额有限,若失去国际供应链支持,其在6G时代的竞争力将面临挑战。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技术安全讨论正被地缘政治逻辑所影响,实际上,技术设备的安全性更应取决于严格的标准和监管,而非简单的产地划分。   德国相关机构的测试报告显示,经过适当配置和监管,不同产地设备的漏洞率并无显著差异。   欧洲的出路或许在于发展“韧性安全”理念,就像汽车安全通过统一的碰撞测试来保障,6G安全同样应该建立基于性能的认证体系。   欧盟正在推行的“数字产品护照”制度,若能延伸至通信设备领域,通过全生命周期可追溯性来管理风险,或许是比简单禁令更明智的选择。   在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6G关键技术领域,任何国家都难以单独主导全局。   欧洲需要跳出防御性思维,构建开放的技术生态,毕竟,技术革命的真正红利,历来源于全球智慧的碰撞而非隔绝。   面对技术民族主义的诱惑,欧洲应该重温其启蒙传统:真正的安全不应通过筑墙来实现,而应通过建立基于透明规则和相互验证的信任机制来获得,在数字时代的十字路口,这或许才是欧洲最值得珍视的价值贡献。

0 阅读:11
物规硬核

物规硬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