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的时刻,或许到了。当大家还在盯着俄乌冲突、巴以战争的时候,东北亚正酝酿着一场足以改变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惊天动地的大事,中俄朝三国很可能要在图们江口建立"东北亚联合防区"!这等于直接宣判了日本海"中立地位"的死刑。 要理解这个"联合防区"的战略意义,得先从一段让中国人痛心疾首的历史说起。 1860年的《北京条约》像一把利刃,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近100万平方公里土地从中国版图上割走,这片比整个东三省还大的疆域,硬生生堵死了中国通向日本海的门户。 如今吉林珲春敬信镇的防川村,村民站在“土”字牌界碑旁,能清晰望见15公里外的日本海,却只能望洋兴叹,这道不到4公里的地理阻隔,成了东北百年来的发展枷锁。 清政府当年签下条约时或许没想到,这一划不仅让中国失去了日本海沿岸主权,更让东北老工业基地日后的货物出海,得多绕上千公里的远路。 还好从1964年中国首次提出图们江出海权主张,到1991年科考船成功实现象征性通航,再到2024年《中俄联合声明》明确提出与朝鲜开展出海航行对话,三国在图们江区域的协作早已不是空穴来风。 尤其是2012年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设立后,中俄韩陆海联运航线已成为“黄金通道”,通过俄罗斯扎鲁比诺港中转的货物,让东北的钢材、粮食抵达日本的时间比经大连港缩短了3天,运输成本直接下降12%。 这还只是“借港出海”的效果,若联合防区落地,真正打通图们江出海口,吉林省将彻底告别“近海却无海”的尴尬,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复苏将获得实质性引擎。 珲春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数据显示,仅2023年通过中转航线的货物就达120万吨,若直航通道开通,这个数字预计将暴涨至500万吨,相当于再造一个区域物流枢纽。 关键是美国在日本海经营几十年的“霸权版图”,其实早有裂缝。驻日美军虽名义上在调整部署,将冲绳1.9万海军陆战队中的9000人移至关岛、夏威夷,但实则在打造更具攻击性的“濒海团”。 2023年冲绳已组建第二个濒海团,2025年关岛还将成立第三个,这三支精锐部队沿岛链梯次部署,摆明了要封控东北亚海域。 但中俄朝联合防区一旦成型,就能直接戳破这个包围圈,参考独联体联合防空体系的建设经验,俄罗斯与白俄罗斯仅用8年就建成包含19支航空兵、38支地空导弹部队的联合防御网。 而中俄朝在图们江口的合作起点更高:俄罗斯有远东军区的防空力量打底,朝鲜在咸镜北道部署的岸防导弹能覆盖日本海北部,中国则可依托珲春的边境防御体系,形成“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监控网络。 这种联动绝非空谈,2024年中朝外长会晤时,外交部边界与海洋事务司副司长赵立坚的列席,已经释放出三国在边界与海域协作上的明确信号。 对三国而言,这更是一场精准的“破局协作”。俄罗斯在俄乌冲突后遭西方制裁,远东资源急需新的出海口;朝鲜长期面临外部封锁,图们江区域开发能带来经济活水;中国则需要破解东北发展瓶颈,同时制衡美国的“第一岛链”战略。 联合国曾在1991年计划投资300亿美元开发图们江三角洲,虽因苏联解体夭折,却印证了这片区域的潜力。 如今联合防区的构想,相当于用安全合作撬动经济合作,防区保障航线安全,航线带动资源流通,而资源流通又反哺三国协作,形成比独联体防空体系更立体的联动效应。 日本海的“中立神话”本就名不副实,驻日美军70%的基地集中在冲绳,常年监控着这片海域的航运与空情。 而联合防区的建立,本质上是把“美国说了算”的格局,变成“多国共护安全”的平衡。 对吉林珲春的渔民来说,这意味着不用再借着俄罗斯港口“曲线出海”,500吨级船舶可直接驶入日本海;对东北企业来说,钢材、汽车零部件能直抵日韩乃至北美;对整个东北亚来说,这是自冷战以来第一次出现非美国主导的安全框架。 从1860年的失地之痛,到2024年的协作曙光,图们江口的每一寸水域都刻着地缘格局的变迁。 中俄朝联合防区的构想,从来不是简单的军事布点,而是用安全纽带串联起历史遗憾与未来可能,这场发生在日本海畔的变局,终将让东北亚迎来真正的力量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