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去不可吗? 日本记者在浦东机场看到的震撼一幕:前往日本的值机口中国人排成长龙

诺原论楚翊许 2025-11-20 21:04:11

非去不可吗? 日本记者在浦东机场看到的震撼一幕: 前往日本的值机口中国人排成长龙,满满当当站着一排等着办登机手续的人。   外交部刚用罕见的严厉语气提醒大家 “暂勿前往日本”,跳过了温和的 “谨慎”,直接用了 “避免” 这个重词,可第二天飞往大阪的航班柜台前,还是挤满了等着办手续的中国人。说实话,看到这一幕我心里又着急又纳闷,这日本到底有什么魔力,非得冒着风险去不可? 外交部的“避免前往”确实分量不轻,可这提醒终究不是一道封条,国航、东航那些免费退改政策看着贴心,实则藏着不少门槛——仅限11月15日12点前买的票,还得在有效期内办手续,这就把一大波人拦在了外面。 票务数据显示,政策发布当天待出行的12.8万张票里,有近三成是15号之后才下单的,还有些人买的特价票早就过了免费退改期,退一张得扣掉80%的费用,相当于白扔几千块,这笔钱对普通家庭来说可不是小数目。 就像有人提前三个月订了大阪的民宿和樱花季机票,退改损失加起来快五千,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冒险去一趟至少能玩回本”。 但为生计奔波的人,根本没得选,有个山东姑娘在日本做后端开发,顺便搞代购,群里全是熟客订的母婴用品和药妆,要是突然停航,不仅定金要赔,积攒多年的客源也得散了。 她算过账,每月光代购就能补三四千块房租,这趟要是不去,下季度的生活费都没着落。 还有些跨境电商的采购员,早就和日本厂商签了合同,逾期提货要付违约金,只能硬着头皮赶航班。 日本观光厅的数据也能说明问题,2025年前三季度748.7万赴日中国人里,至少有15%是商务或从业者,他们的行程从来不是“想走就走,想停就停”。 日本的便利条件也确实勾人,刚放宽的签证政策简直是精准投喂。 十年多次签不用三个月内入境,五年内两次到访就能申三年签,连老人办签都不用开在职证明,再加上中日互免签证的政策,拿本护照说走就走。 有对上海老夫妻,去年刚用简化材料办了三年签,早就规划好去北海道看雪,行李都收拾好了,总不能因为一句提醒就把计划全推翻。 还有那些依赖日本医疗资源的人,有人预约了东京的精密体检,排了半年才排上号,取消了再约又得等一年,只能带着应急药就出发。 信息差更是帮不少人“壮了胆”。年轻人刷着社交平台,看到在日华人说“流感药药妆店随便买,生活没受影响”,就觉得风险被夸大了;中老年人大多靠电视获取信息,要是没赶上新闻播报,压根不知道外交部发了提醒。 就像北京的贾利带孩子去东京玩,出发前只查了天气,压根没听说流感疫情,直到孩子高烧40℃惊厥,才慌了神。还有人把“建议”当成了“可选”,觉得“那么多人去都没事,轮不到自己倒霉”,压根没留意日本治安案件增多的报道,更不知道针对中国公民的几起遇袭案还没破。 航司的退改限制、生计的硬性要求、便利政策的诱惑、信息差的误导,缠成了一张网。 就算11月15日一天退了12万单,东京酒店空房率飙到65%,可架不住那些被现实困住的人,他们或许盯着手机里的退改扣款提示,或许抱着要交货的样品,或许攥着等了半年的预约单,只能跟着队伍往前挪。 日本野村研究所算过,中国游客少一成,日本GDP就降0.36%,可对排队的普通人来说,自己的小账本比宏观经济重要多了。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轻松承担几千块的损失,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说停掉收入来源就停掉,更不是所有人都能第一时间摸清所有风险。 这长龙里藏的哪里是“魔力”,分明是一堆剪不断的现实牵绊。

0 阅读:65

猜你喜欢

诺原论楚翊许

诺原论楚翊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