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敢断供大陆芯片,就要承受反制苦果。   去年11月,台积电宣布断供大陆7纳

文史典个 2025-11-21 17:15:48

台积电敢断供大陆芯片,就要承受反制苦果。   去年11月,台积电宣布断供大陆7纳米及以下芯片,他们自以为掌握先进制程技术,在贸易博弈中能占据绝对主动,却没料到大陆的反击来得如此精准且有力。   台积电每年消耗约3000吨稀土,其中96%都从中国大陆进口,中国不仅占全球90%的稀土开采量,还掌控着85%的分离提纯和70%的稀土功能材料制造能力。   全球高纯度稀土产业链几乎全在中国手里,这种依赖并非短时间能被替代。   先进制程芯片对稀土依赖极高,比如,5纳米芯片为提升性能,必须加入镧元素,其含量高达0.5%。   而中国2023年10月出台的《稀土管理条例》规定,镧元素含量超0.1%就需专项许可,台积电先进芯片远超这一红线,采购大陆稀土变得困难重重。   断供后,台积电稀土采购审批被搁置,直接影响其最赚钱的5纳米产线。芯片封装良率从98%骤降到72%,产能大幅下滑。   台积电尝试转向澳大利亚、缅甸等地寻求稀土替代,但品位低、杂质高,提纯成本上涨,运输周期也大大拉长。   更糟糕的是,即使能买到少量非大陆稀土,也难以适配台积电现有产线。缅甸稀土纯度不够,导致芯片漏电率提升,部分大客户订单出现返工,影响企业信誉。   2023年四季度,台积电因稀土短缺产能损失12%,净利润同比下滑8.3%。   大陆的反制不是“一刀切”,而是基于法规的精准调控。只要企业遵守公平贸易、履行正常程序,稀土供应依然开放。   台积电断供行为,让自己陷入稀土管控审批的被动局面,也反映出全球产业链相互依存的本质。   长期以来,台积电一味专注制程技术,忽视上游原材料的安全保障。事实证明,没有战略资源的支撑,再高端的技术都能陷入“卡脖子”困境。   稀土不仅是商品,更是产业安全的“底牌”,谁掌控了稀土,谁就有更强的产业话语权。   2024年1月,台积电主动与大陆企业接触,希望恢复部分芯片供应,并递交稀土采购许可申请。   与此同时,它还在大陆布局稀土提纯合作项目,与江西稀土龙头企业共建高纯稀土生产基地。这些动作说明,台积电不得不正视大陆的产业链地位。   这场“芯片与稀土”的博弈,不只是两家企业的较量,更是全球产业链重构的缩影。   任何一方试图通过技术或资源“单向压制”对方,最终结果都只会是两败俱伤,反而促使全球产业链更加重视平衡与合作。   大陆在稀土管控上始终坚持开放合作的原则,2024年以来,三星、英特尔等多家合规外企顺利获得进口许可,而台积电的稀土采购审批,则与其对大陆芯片供应的恢复进度挂钩。   这种精准调控,有效维护了自身利益,也避免全球芯片产业链过度震荡。   如果没有台积电的禁令,中国的国产芯片也没有那么容易就获得充足的市场,也就难以发展,这么算的话,还真该谢谢他。   按理说,这种逻辑也应当符合美国的稀土产业,中国下达稀土令之后,美国的稀土产业也应当兴盛起来,但直到目前,美稀土依旧不温不火,令人感到费解。   没有哪个企业能在全球产业链中独善其身,脱离全球化分工去追求所谓的“绝对安全”,成本和风险只会更高。   大陆将稀土在芯片制造的应用纳入“十四五”专项规划,推动稀土材料和芯片设计深度融合,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   台积电的困局还在于,全球90%的高纯度稀土加工产能集中在中国,美国本土加工纯度仅92%,远低于芯片生产所需标准。   即使美国亚利桑那工厂投产,也面临稀土断供导致的生产延误和成本激增,千亿美元投资成果能否兑现成疑。   芯片与稀土的博弈,其实就是科技与资源的“双链竞争”。大陆通过全产业链掌控,既有能力应对来自技术端的外部压力,也能在全球供应链重塑中稳住自己的战略主动权。   从更广的角度来看,这次事件让全球科技企业都意识到,不能忽视基础资源和产业链安全。试图用技术断供、市场封锁去左右全球产业格局,到头来还是要面对产业链相互依存的现实约束。   大陆的稀土战略并不是简单限制出口,而是通过法规和市场机制引导资源流向高端产业,推动产业升级。稀土不仅能为芯片产业赋能,更能带动磁材、激光、精密制造等一系列高端产业集群发展。   未来芯片产业的竞争,将不再只是制程工艺的较量,更是全产业链能力的综合比拼,从材料、设备到设计、制造,只有每一个环节都能自主可控,才能真正实现“科技强国”的目标。   放眼未来,中国将继续在稀土资源保护、产业链创新、国际合作等层面发力,巩固全球稀土产业链“主动权”,为高端制造业和科技创新提供坚实保障。这才是中国制造持续崛起的真正底气。 参考信源: 存储周期下的晶圆代工:台积电狂赚 中芯国际和华虹半导体突围 中国经营报2025-11-20  

0 阅读:150

猜你喜欢

文史典个

文史典个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