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清代败家子吴敬梓,挥霍完他爹留给他的2万两白银之后,一夜变为了贫民,于是他搬离了豪宅,和妻妾都住在了贫民窟里,小妾们因为年轻纷纷都改嫁了,只有老妻守着他。 清代的吴敬梓出身显赫,祖上几代都是官员,属于典型的“官四代”,他1701年出生,18岁时父亲去世,留给了他一笔丰厚的遗产:2万两白银。 在当时,普通三口之家一年只需十几两白银就能维持温饱,这笔钱足够寻常百姓安稳生活几辈子,可吴敬梓却没几年就把它挥霍一空。 吴敬梓花钱十分大方,见到可怜人就会施舍银子,朋友有难处也会大量接济,平时还爱饮酒作乐,花钱毫不节制,有人劝他节省,他却觉得钱财是身外之物不当回事。 其实,他的挥霍背后也有无奈:作为家族遗产的继承人,他遭到族中长辈和叔伯的觊觎,他们总想抢夺这笔遗产,吴敬梓宁愿把钱散尽,也不想让这些亲戚占到便宜。 不到十年时间,吴敬梓就把家底彻底掏空了,田产、祖宅都被变卖,甚至连母亲下葬的费用都是靠借钱凑的。 1733年,33岁的吴敬梓在老家待不下去了,邻里的白眼和族人的嘲讽让他难以忍受,于是带着一家老小搬到了南京。 到南京后,吴敬梓的生活一落千丈,曾经的豪宅换成了秦淮河边四面透风的茅草屋,生活条件极差。这样巨大的落差,让身边的人渐渐离去,尤其是他的几位妾室。 这些年轻的妾室当初都是冲着富贵嫁过来的,如今跟着吴敬梓过着忍饥挨饿的日子,纷纷选择了改嫁,有的妾室离开时怨气十足,有的则留下一点东西作为念想,便各自寻找新的归宿。 在所有人都离开的时候,只有吴敬梓的老妻选择留下来陪伴他,即便日子过得十分艰难,有时一天只能吃一顿饭,冬天连御寒的厚被褥都没有,老妻也没有一句怨言,还会在寒夜里为吴敬梓缝补破旧的衣衫,默默照顾他的生活。 生活的窘迫反而让吴敬梓的头脑变得清醒,以前他是被钱财困住的“败家子”,如今穷到要靠卖书、甚至把自己的诗文卖给别人署名来换粮食,但他却把半生所见的世态炎凉、儒林虚伪都倾注到了笔端。 在南京的茅草屋里,他借着微弱的光线,裹着破旧的棉絮坚持写作,1754年,吴敬梓在扬州病逝,身边只有幼子送终,当时他穷得连棺材钱都没有,全靠朋友接济才得以安葬。 他挥霍掉的2万两白银虽已消失,但却换来了老妻的不离不弃,以及《儒林外史》这部看透世事的经典著作,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场看似“败家”的经历,最终成就了他流传后世的文学价值。 信源:澎湃新闻 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狂人”丨纪念吴敬梓逝世270周年

晒太阳的老猫
画重点第四代!还真是富贵无三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