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德国政界人士默茨突然宣布了。 这话放在11月13日的柏林会议现场,据多家媒体转述,他要把中方组件排除在德国未来6G之外。我的态度很直接:这一刀切,风险不小,落地会很疼。 顺着他这句排除,我们先看现行做法。德国方面在2024年给运营商定了拆换时间表:主干部分到2026年完成,城区外侧到2029年完成,涉及华为和中兴。国内这边,5G自2019起铺设到密集城区,2024还在做站点优化。如果6G起步就封死供应,施工节奏和维护成本都会被推高。 标准是第二个关键。IMT-2030推进组在2023—2024发布多份6G技术路线文件,中国企业提交的提案与专利数量居前,有报告称占比在三到四成。欧洲的诺基亚、爱立信也在发力。德国如果全面排除中方组件,遇到标准交叉与兼容测试,会耗时耗力,项目周期被拉长。 资金是第三根杠杆。德国运营商近两年因设备替换承压,2024多次谈到预算紧张。国内通过规模化采购把单站成本往下压,6G试验环节也在这么做。把一个主要供应方直接关掉,单站价格和维护费用都会上扬,最终影响铺网速度与覆盖深度。 安全这块要说清。到目前,德国没有公开证据证明中方设备在当地出现过安全事故。国内大型活动和高密集场景的通信保障多年运行稳定,记录可查。风险评估应依据实测与审计,不是标签化判断,这样才能让结果站得住。 协同的链条还在运转。全球移动通信标准会议上,中欧企业同台提交技术文档与测试数据,合作与竞争并存。若德国选择全面排除,中方企业在标准与测试环节的贡献无法直接转化到当地部署,德国在话语与资源上会处于被动。 供应链是最后一段要点。德国不少器件长期从亚洲供货,完全切断会让交付周期与备件储备变得紧张。国内的光器件、天线等自产自销与全球供货多年,6G爬坡阶段更需要稳定交付与快速迭代。 时间线摆在这儿:国际机构普遍把6G商用窗口放在2030年前后。现在就把门关严,未来不但要重算成本,还要重做兼容与测试,推进会反复。 更稳的路径是分层管控:把敏感区做更严审计与双人复核,常规区按性能、可靠性和售后评分选型,测试与验收全程留痕。这样既能把控底线,也不把产业链一棍子打死。 话说回来,中德科技沟通的窗口还在。只要把试验场景、数据指标和审计流程公开透明,合作面就能保住,竞争面也能更干净。 全球6G这盘下棋才刚开局,谁都需要对方的技术与产能。把门开到能做事的尺度,才能把网铺得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