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真是高明,不服不行!原来今天的渤海能完全属于中国,没有一艘外船胆敢驶入,完全是因为毛主席当年说的这句话。 现在我们打开地图看渤海,这片 7.7 万平方公里的海域紧紧连着辽宁、河北、山东等省份,平静得像被大地怀抱的蓝色湖泊。 没有任何外国船只敢未经许可擅自闯入,哪怕是吨位再大的军舰,也得在入口处乖乖等候审批。这份踏实的主权保障,追根溯源要回到上世纪 50 年代那个关键节点。 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国际形势剑拔弩张。朝鲜战争的硝烟刚散,美国海军还在周边海域频繁活动,台湾海峡也不太平。 渤海作为靠近北京、天津的重要海域,一旦防守不力,就可能成为敌人威胁内陆的突破口。 可当时的国际规则让人窝火,所谓的 3 海里领海标准,是 1703 年荷兰法学家根据大炮射程定下的老黄历。 如果中国跟着这个老规矩走,后果不堪设想。渤海海峡最宽处有 54 海里,要是按 3 海里领海计算,中间大部分区域都会变成公海。 外国军舰可以大摇大摆开到天津港外,直接威胁京畿重地的安全。这种把国防大门钥匙交给别人的事,毛主席坚决不答应。 他在北戴河会议上盯着海图反复研究,发现渤海海峡中间有庙岛群岛作为天然屏障,最北边的北隍城岛与辽东半岛的老铁山角之间,距离只有 22 海里左右。 一个大胆而英明的想法在毛主席心中成型。他提出将领海宽度定为 12 海里,这样从大陆和岛屿两侧各延伸 12 海里,总范围就能完全覆盖渤海海峡入口。 这个决策既考虑了中国的地理特点,又充分满足了国防防御需求,让渤海彻底成为中国的内海。 当时不少人有顾虑,觉得这个标准会得罪美英等国,甚至可能引发战争。 毛主席却态度坚定,他认为帝国主义没那么大的胆子轻易开战,朝鲜战场上的较量已经证明,中国人民不怕任何威胁。 1958 年 9 月 4 日,中国政府正式发布《关于领海的声明》,向世界宣布领海宽度为 12 海里,适用范围包括大陆和所有沿海岛屿,渤海湾、琼州海峡均属于中国内水。 这个声明像一颗重磅炸弹,在国际上引起轩然大波。美国第一个跳出来反对,声称不承认这个标准,还扬言要维持所谓的 “航行自由”。 可嘴上喊得凶,实际行动却很诚实。金门炮战期间,美国舰队为国民党船只护航,却始终不敢越过 12 海里线半步,只能在外面远远观望。 毛主席的决策不仅守住了渤海,更改写了国际海洋规则。12 海里领海制度对大多数沿海国家都有利,能为各国提供更充足的海防缓冲,还能扩大专属经济区范围,保护海洋资源。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跟进采用这一标准,印尼、巴西等国纷纷表态支持。 如今七十多年过去,渤海的战略价值和经济价值愈发凸显。这片海域底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中海油在这里开发的多个油田,年产油量早已突破亿吨大关。 更重要的是,渤海始终是我国北方的海防屏障。人民海军在这里常态化巡逻,海警船严密监控每一处海域,任何未经许可的外国船只都被坚决拦截。 回望这段历史,更能体会到毛主席的远见卓识。 在那个弱国无外交、列强说了算的时代,毛主席敢于打破西方制定的不合理规则,坚持用中国的标准维护自身权益。 这种不卑不亢、独立自主的精神,不仅为中国争取到了应有的海洋权益,更激励着后人在国际事务中坚守原则、维护主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