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一名机枪手为了躲避日军,选择绕上山路前进,没想到意外发现100多名正

溪边喂鱼 2025-11-22 10:03:09

1945年,一名机枪手为了躲避日军,选择绕上山路前进,没想到意外发现100多名正在吃饭的日军,他看了一眼自己手上的机枪,心中一狠:跟他们拼了! 这名机枪手叫赵铁根,是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的一名老兵,手上的捷克式ZB-26轻机枪是半年前黄土岭战斗中缴获的战利品。 他原本是太行山脚下赵家村的庄稼汉,1943年日军扫荡时,父母和妹妹都死在刺刀下,他揣着一把柴刀追了日军三里地,后来被路过的八路军收容,成了一名机枪手。 此刻他刚从被打散的队伍里突围,身上只剩三枚手榴弹和四个20发弹匣,枪管上还留着昨夜战斗的焦痕。 山路两侧的灌木丛遮天蔽日,赵铁根趴在一块巨石后,屏住呼吸往下望。山坳里的日军正围着铁锅狼吞虎咽,粗劣的玉米面糊里掺着黄褐色的碎屑,那是搜索资料里提到的松树皮粉——1945年的侵华日军早已断了像样补给,连正规口粮都掺着杂物。 这些日军衣衫褴褛,有的军裤补丁叠着补丁,有的穿着汽车轮胎改造的凉鞋,手里的三八式步枪有的连枪托都用压缩木屑板拼凑,完全没了早年的嚣张气焰。 更让赵铁根心头一紧的是,日军的武器随意堆在一旁,机枪手正抱着歪把子轻机枪啃干粮,几名士兵还在争抢一个抢来的粗瓷碗。 他摸了摸怀里的捷克式,这枪射速每分钟500发,有效射程1000米,比日军的歪把子靠谱多了,之前战斗里他曾用它压制过一个日军小队。可看着山坳里密密麻麻的人影,他手心还是冒了汗——一百多人对一个人,就算打突袭,弹匣里的子弹也撑不了多久。 就在这时,一名日军军官踹了旁边的小兵一脚,小兵手里的碗摔在地上,面糊洒了一地,随即被军官抽出军刀劈头盖脸打骂。 赵铁根的眼睛瞬间红了,他想起妹妹当年就是因为护着一碗玉米糊糊,被日军活活刺死。一股怒火冲上头,他悄悄架起机枪,打开两脚架固定在岩石上,手指扣住扳机时,虎口因用力而发白。 “娘的,狗杂碎!”他低声骂了一句,猛地扣动扳机。捷克式的枪声在山谷里炸响,密集的子弹像雨点般扫向日军聚集处。 正在吃饭的日军毫无防备,前排的十几人瞬间倒地,铁锅被打穿,滚烫的面糊混着血水四处飞溅。 山坳里顿时乱作一团,日军士兵慌慌张张去摸武器,可刚拿起枪就被第二波扫射撂倒——赵铁根瞄准的是他们堆放武器的区域,打断了他们反击的念想。 日军军官嘶吼着指挥反击,可慌乱中没人能形成有效火力。他们的歪把子轻机枪卡壳不断,新配发的步枪打了两发就哑火,这正是1945年日军装备的真实窘境。 赵铁根趁机更换弹匣,动作麻利得像演练过千百遍,他借着巨石掩护,不断调整射击角度,专挑日军密集的地方打。 突然,一颗流弹擦过他的左臂,鲜血瞬间浸透了军装。他咬着牙没吭声,只是把身体压得更低,继续扣动扳机。 枪声惊动了不远处正在搜寻他的战友,班长带着五名战士循着枪声赶来,看到山坳里的情景,立刻分散占据两侧高地,手榴弹接二连三地扔进日军堆里。 日军本就士气低落,面对前后夹击更是溃不成军。有十几个新兵蛋子吓得丢掉武器往山林里跑,被赵铁根的机枪追着扫射,纷纷倒地。 剩下的日军想负隅顽抗,却被战友们的步枪点射一个个清除。半个时辰后,山坳里的枪声停了,一百多名日军几乎被全歼,只剩下几个吓瘫的俘虏。 赵铁根捂着流血的左臂站起来,捷克式的枪管已经发烫,他却死死抱着不肯松手。战友递过来急救包时,他看到地上日军的饭盒里,除了掺着松树皮的面糊,还有几枚没吃完的野果——这群侵略者到最后,连像样的粮食都找不到了。 后来打扫战场时,他们发现这批日军是新编师团的补充兵,大多是十六七岁的少年,手里的武器一半是拼凑的残次品。 赵铁根摸着自己的捷克式,想起班长说的话:“1945年的鬼子,早就不是当年的对手了,他们缺粮缺弹缺士气,输定了!” 这场意外的遭遇战,成了赵铁根一辈子的骄傲。他常跟后人说,当时不是不怕,是恨压过了怕,是手里的枪给了底气,是心里的家国让他敢拼命。 1945年的抗战末期,正是无数像赵铁根这样的战士,凭着简陋的武器和不屈的信念,把侵略者一步步赶出中国。他们的勇气,从来不是鲁莽,而是对家园的守护,对正义的坚守。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456

评论列表

用户15xxx06

用户15xxx06

3
2025-11-22 16:53

点赞了

duyongkai

duyongkai

2
2025-11-22 16:12

[赞][赞][赞]

溪边喂鱼

溪边喂鱼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