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中日开战,那必是一场生死血与火的洗礼。 中日两国一旦发动战争 不仅经济受损,而且日本依赖进出口贸易也会受得重创,毕竟,稳定才是发展的前提,任何动荡都只会让民生和经济双双受损。 日本的经济命脉,从根上就系在“对外依赖”这根线上。这个国土面积仅相当于中国云南省的岛国,97%的原油、99%的天然气、100%的铁矿石都要从海外进口,就连老百姓每天吃的大米,自给率也只有38%。 这些物资要运进来,全靠两条关键航线——马六甲海峡到日本海的石油航线,以及从澳大利亚、巴西出发的资源航线,一旦战争打响,这些航线只要被封锁,日本的工业体系不出45天就会陷入瘫痪。 东京湾沿岸的汽车工厂,会因为缺油而全线停工,那些原本要运往全球的丰田、本田汽车,只能密密麻麻堆在港口生锈;大阪的电子产业园,没有了进口的芯片和稀有金属,手机、半导体生产线会瞬间停摆;更要命的是民生领域, 超市货架上的蔬菜、肉类会在一周内被抢购一空,物价会以小时为单位暴涨,普通家庭可能要花掉半个月工资,才能买到一袋进口大米。 家住神户的渔民田中一郎,对此有着切肤之痛的担忧。他的父亲曾是二战时期的远洋船员,亲眼见过美军潜艇击沉日本运输船的惨状,临终前反复叮嘱:“和平才是渔民的生路。” 现在田中一郎的渔船,每天都要往返于中日海域之间,捕捞的海鲜有60%都出口到中国,每年收入的大半都来自这笔生意。“一旦打仗,东海就成了战场,我的船要么被征用,要么只能停在港口烂掉。 ”他对着镜头叹气,手里的渔网还在滴着海水,“我不想打仗,我的孩子还在念大学,全家都靠这船生计。” 日本的企业界,更是对战争避之不及。丰田汽车在中国有12家工厂,每年向中国出口的汽车超过150万辆,占其全球出口量的23%;资生堂的化妆品,中国市场贡献了近40%的销售额。 这些企业很清楚,战争一旦爆发,中国市场会瞬间对其关闭,工厂会被查封,资产会被冻结,多年积累的市场份额会被本土品牌迅速取代,这种损失,至少需要20年才能挽回。 有日本经济专家算过一笔账:如果中日断交,日本GDP会直接下跌8%-10%,相当于倒退5年。 中国当然也会承受损失,但这种损失和日本有着本质区别。我们是全球唯一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从芯片到航母,从粮食到能源,都能实现自主供应或多元保障。 深圳做中日贸易的老板陈明,工厂里一半的零部件来自日本,一半的产品出口日本,去年营收刚过千万。“打仗对我来说,就是订单清零,200多个工人要失业。 ”他坦言,但他同时也说,“我们有内销渠道,大不了转型做国内市场,虽然难,但总能扛过去。” 真正让人揪心的,是战争对平民的摧残。1937年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倒在日军屠刀下;1945年美军轰炸东京,数十万日本平民葬身火海。 现在的战争,杀伤力只会更强——网络战会让城市电力瘫痪、交通中断,精确制导炸弹会摧毁医院、学校,无论是中国的父母,还是日本的家庭,都要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 北京的退休教师李敏,祖父是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当年躲在地窖里才逃过一劫,身上留下的刀疤伴随终身。“我祖父常说,战争没有赢家,只有受难的百姓。 李敏翻出祖父的老照片,照片上的老人眼神里满是沧桑,“现在的年轻人没经历过战争,不知道流离失所的滋味,可我们不能忘了历史。 她的孙子在日本留学,每次视频都要叮嘱:“好好读书,多交朋友,民间的友好才是和平的根基。 日本的有识之士,也在大声反对战争。83岁的日本老兵中村正雄,曾参加过侵华战争,现在常年在靖国神社外抗议右翼势力。“ 当年我跟着部队侵略中国,双手沾满了鲜血,这是我一辈子的罪孽。”他对着镜头鞠躬,日本不能再走军国主义的老路,不能再让年轻人去送命。 ”他牵头组织的“反战同盟,有2000多名成员,都是二战老兵或其后代,他们常年奔走演讲,呼吁日本政府正视历史,珍惜和平。 很多人觉得,日本有美国撑腰,就有恃无恐。可真打起来,美国只会隔岸观火。美国在亚太的军事存在,本质是为了自身利益,一旦战争超出控制,它绝不会为了日本和中国正面冲突。 而日本自身,缺乏战略纵深,没有战略石油储备,弹药产量也满足不了长期战争需求,所谓的“军事优势,不过是纸老虎。 全球化时代,中日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每年双边贸易额超过3000亿美元,无数企业相互依存,无数家庭靠这份合作谋生。战争只会打破这一切,让两国经济倒退数十年,让无数人失去工作、失去家园。 历史已经给过我们惨痛的教训,二战的硝烟虽然散去,但和平的根基需要我们共同守护。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珍惜当下的安宁。 中日两国只有坚持和平共处,才能让两国人民过上安稳日子,才能让地区发展保持稳定。战争没有赢家,只有两败俱伤,这是每个有良知的人都该明白的道理。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