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看得很清楚,乌克兰战后重建,中国绝不会参与。 硝烟未散的战场,早已给这个国

若南光明 2025-11-22 10:27:09

中国看得很清楚,乌克兰战后重建,中国绝不会参与。 硝烟未散的战场,早已给这个国家刻下难以愈合的伤痕——东部战线的泥泞里,不仅埋葬着士兵的躯体,更耗尽了本就脆弱的防空系统库存。 在这样的绝境下,泽连斯基政府为何仍在外交舞台上反复横跳? 今年初秋,当基辅街头还飘着独立纪念日的彩带时,泽连斯基却公开将中国排除在安全保障国名单之外,理由牵强——“冲突爆发时未援手”;而就在数日前,他手中那份中国贺信的墨迹尚未干透,还在镜头前宣称“期待双边对话新机遇”。 这种摇摆背后,是乌克兰国力的捉襟见肘。西方承诺的“春季攻势”援助,至今仍有40%卡在欧盟官僚体系的文件堆里;美国国会的援助法案,更是被共和党议员以“优先解决边境问题”为由束之高阁。 哈尔科夫的兵工厂彻夜轰鸣,却填不满前线每日消耗的导弹发射筒;征兵站外,白发母亲送别稚气未脱的儿子,伤亡数字已成为政府不敢公开的“灰色档案”。 泽连斯基的政策摇摆如风中残烛,既想拉拢中国填补援助缺口,又放不下“西方阵营代言人”的架子,只能在示好与威胁间走钢丝。 可战后重建的账单,早已不是几句外交辞令能抹平的数字。乌克兰财政部最新报告显示,外债占GDP比重已攀升至89.7%,相当于每个国民背负近3万美元债务;而欧盟却在此时亮出“制裁大棒”,以莫须有的“劳工问题”为由冻结中国电建在敖德萨的港口项目,让本就脆弱的合作环境雪上加霜。 这样的“重建蛋糕”,究竟是机遇还是陷阱? 国际机构测算,未来十年重建需5000亿美元,相当于乌克兰五年GDP总和;而冲突仍在持续,第聂伯河沿岸的工厂每日新增损毁,这个数字还在不断膨胀。 西方的援助从不是免费的午餐。德国要求乌克兰开放农业市场作为援助交换,法国则坚持重建项目优先采购欧洲企业设备,这些附加条款早已将“援助”异化为新殖民工具。 中国的外交决策,从不是情绪的宣泄,而是理性的权衡。人道援助的物资早已送抵基辅医院的病床,和平方案的草案仍在外交官的案头,但战后重建的棋盘上,没有中国的棋子,只因这盘棋的规则早已被西方写满不公。 我们始终站在和平一边,却不会为了虚幻的“国际形象”跳入风险漩涡。国家利益与长远战略,才是中国决策的永恒坐标。 乌克兰危机的解决,终究要靠停火谈判而非阵营对抗;战后的复苏,也需要摒弃地缘博弈的算计——只是这个道理,深陷困境的泽连斯基政府,或许还未真正读懂。

0 阅读:1
若南光明

若南光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