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拒了!干脆利落,毫不拖泥带水!奥委会紧跟西方玩双标,终于把自己从香饽饽玩成了烫山芋,奥运会以前之所以牛逼,就是它政治不粘锅的全球化商业利益定位,所以即使成本巨高也打破头的争。 上世纪 90 年代到 2010 年前后,申办奥运会的国家能排成长队,有的国家甚至连续申办好几次。 那时大家都觉得,能办奥运会是国家实力的象征,不仅能提升国际知名度,还能带动旅游、基建,后续的商业回报更是让人眼馋。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后,不少城市都看到了举办大型赛事的红利,申办热情一路高涨。 可现在的情况完全反过来了。从 2024 年巴黎奥运会开始,就有申办城市中途退出,到了后面几届,甚至出现只有一两个城市愿意申办的尴尬局面。 以前是抢着办,现在是推着都不想接,奥运会怎么就从香饽饽变成了烫山芋? 问题的根子,就出在奥委会自己身上。以前的奥运会,一直打着 “政治不粘锅” 的旗号,不管各国之间有啥矛盾,到了赛场上都只论体育本身。 这种定位让奥运会成了全球化的商业香饽饽,赞助商挤破头想合作,转播权能卖出天价,毕竟谁都想借这个无政治争议的平台扩大影响力。 可后来,奥委会慢慢变了味,开始跟着西方玩起了双标。 同样的规则,对不同国家却有不同的标准,有的国家明明符合条件,却因为一些莫须有的政治理由被刁难;有的国家即使出现违规行为,却能被轻易放过。 这种做法,彻底打破了 “政治不粘锅” 的定位,也让奥运会的商业价值跟着打了折扣。 赞助商最先察觉不对劲。 以前,像可口可乐、麦当劳这些国际大品牌,都是奥运会的长期合作伙伴,每年砸进去的赞助费数以亿计。 可现在,不少赞助商开始犹豫,有的甚至提前终止合作。 他们担心,一旦奥运会和政治挂钩,就可能引发部分市场的抵制,反而影响自己的品牌形象,这笔买卖不划算。 转播权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以前,奥运会转播权是各大电视台争抢的对象,美国 NBC 曾花数十亿美元买下多届转播权。 可现在,转播费用开始下降,有的地区甚至出现没人愿意接手的情况。 观众也不买账了,越来越多人觉得奥运会掺杂了太多政治因素,失去了原本的体育纯粹性,收视率自然跟着下滑。 申办城市的顾虑就更多了。办一届奥运会的成本高得吓人,从场馆建设到后期维护,动辄几百亿美元。 以前还能靠商业赞助和旅游收入回本,现在因为奥委会的双标,商业合作变少,游客也可能因为争议减少前往,最后很可能变成 “赔本赚吆喝”。 而且后续场馆闲置、债务缠身的例子太多,谁都不想再踩这个坑。 这次有国家直接拒绝奥委会安排,其实就是一个信号。 大家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觉得能参与奥运会就有面子,而是更看重实际利益和公平待遇。 如果奥委会继续抱着双标不放,只会让更多国家望而却步,到最后,可能真的没人愿意接手这个曾经的 “全球盛会”。 回顾奥运会的发展历程,它的成功从来都离不开 “公平” 和 “纯粹”。 一旦背离了这两个核心,再大的商业价值也会慢慢流失。现在的奥委会,要是还意识不到问题所在,继续跟着西方玩双标,那奥运会从香饽饽变成没人要的 “弃子”,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