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炮火更致命的侵蚀:日本潜伏四十余年的“围猎”。 我们经常会关注炮火连天的战争,却容易忽略另一场已经打了四十多年、无声无息却更致命的较量? 11月19日,国家安全部微信公众号那篇《越线挑衅的“玩火者”绝没有好下场》,算是把这场藏在暗处的较量摆到了明面上。 文章里提到的日本间谍渗透案件,不是一两起孤立事件,而是四十多年来从未断过的系统性行动。 咱们总觉得间谍战离自己远,要么是电影里的枪林弹雨,要么是小说里的密码电报,可现实里的渗透,可能就藏在孩子追的动漫里,藏在企业的合作项目中,甚至藏在所谓的“学术交流”里。 咱们先说说最容易被忽视的文化渗透,这玩意儿比硬邦邦的窃密更诛心,2022年的“毒教材”事件大家还有印象吧,雷锋形象被篡改、幼儿园播放日本海军军歌,当时全网都在骂审定者没底线。 可很少有人注意到,这只是显性的操作,更隐蔽的早就下沉到青少年群体里了。 中国疾控中心2023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接触过日本“地雷系”“慢脚文化”等极端亚文化的青少年,自残发生率是普通群体的3倍。 再看看咱们孩子追的日漫,2024年的二次元产业报告里有组数据很扎眼,国内热门日漫中30%都是灵异、妖怪题材。 这些作品里的玉藻前、酒吞童子,看似是日本神话人物,实则在潜移默化中消解咱们的文化认知。对比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还在通过影视剧输出价值观,现在已经换成了更具迷惑性的亚文化产品。 这种渗透不用强制接受,而是用“社交货币”的形式让孩子主动传播,等咱们发现不对劲时,错误的认知已经扎了根。 说到这儿有人会问,日本怎么能铺这么大的渗透网络?答案藏在它的体系化运作里。 很多人不知道,日本有个四维情报体系,内阁情报调查室管战略,防卫省情报本部管军事,公安调查厅管谍报,通商产业省管经济科技,2025年新成立的“国家情报局”还专门设了“中国・朝鲜组”,把对华工作当成了头等大事。 更聪明的是它的“民间外包”策略,内阁情报调查室才200人编制,根本没法全覆盖,就委托三井、三菱这些商社,还有科研机构来执行任务。 2023年被抓的安斯泰来制药高管就是典型例子,这家日本第二大药企的在华干部,以研发新药为幌子收集医疗领域敏感数据,直到被国家安全机关采取强制措施,同事们都没发现他的真实身份。 再看2017年那伙以“温泉开发”为名去山东、海南踩点的人,表面是旅游公司员工,电脑里却有比谷歌地图清晰一个量级的卫星图,上面标满了航母母港的细节。 这些案例说明,日本的渗透早就不是单枪匹马的行动,而是有组织、有分工的国家行为。 技术的升级让这场围猎变得更难防,1982年那个叫韦伯的间谍,还得背着改装的莱卡相机在西南山区跑三十年,才能把导弹发射井的位置测到厘米级。 现在根本不用这么麻烦,2025年日本防卫预算高达8.7万亿日元,其中2832亿日元专门用来建卫星星座系统,就想偷窥咱们的军舰在哪儿、导弹部署在哪儿。 网络领域更狠,970亿日元的网络作战预算,建了个“情报云系统”,不管是军工数据还是农业基因,都可能通过网络被悄悄偷走。 2024年有个日本公民,在境外靠远程操控就窃取了咱们的军工数据,这种无接触式窃密,比当面递情报更隐蔽。 可能有人觉得,咱们有强大的国防,这些渗透翻不起大浪,可大家别忘了,国家安全从来不是只有枪炮这一条防线。 2022年被查处的光明日报评论部副主任董郁玉,长期拿境外资助,在历史、领土这些关键议题上发错误言论,影响了多少人的认知。 2025年曝光的张某泄密案更让人揪心,这人明明签了保密承诺书,却因为“朋友义气”给间谍通风报信,导致对方连夜逃到境外。 这些“内鬼”的存在,比境外间谍更可怕,日本早就摸透了这个道理,他们不跟你硬刚,而是找你的弱点突破。 要么用金钱资助寒门学子,等他们进入关键岗位再索要情报;要么用学术头衔拉拢专家,换走核心技术参数;要么用“人情”套牢普通人,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递刀子。 2017年那伙“温泉考察”的人之所以能得逞,就是买通了当地一个司机带路,而那个司机到被抓时还不知道自己犯了间谍罪。 咱们不是要制造恐慌,而是得看清现实,从1982年韦伯潜入西南开始,这场围猎已经持续了四十多年,日本的策略从相机测绘变成了卫星监控,从教材篡改变成了亚文化渗透,但核心从来没变,就是想悄悄夺走咱们的发展主动权。 国家安全部警示片里说“保密不是城墙,而是空气”,这句话说得太对了,它不是某个部门的事,而是咱们每个人的事。 信息:国安部披露:近年来破获了一批日本间谍情报机关针对中国的渗透窃密间谍案件 北京青年报政知见官方账号 2025-11-19 0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