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年,姜维北伐,年过60的蜀将张嶷奋勇厮杀,仍寡不敌众,仰天大笑:“杀身报国,快哉快哉!”言罢,冲进敌军之中,连杀数人! 当士兵们清理战场,找到张嶷时,他正倒在数具魏兵的尸体中,刀还紧握着。 而就在战斗开始前几个时辰,他还挣扎着借助拐杖站起身。 那时姜维来看他。老将坐在行军床上,右腿因多年旧疾僵硬得难以弯曲,连拉一下裹腿布都会疼到吸气。姜维劝他留在营后:“伯岐,这仗险得很,你的腿撑不住。” 张嶷沉默片刻,只说:“我不能不去。” 姜维看着他。张嶷没有再解释。他拿起身旁的刀,手抖得厉害,但握柄的动作却坚定。他知道自己的身体已经快到极限,但也知道,不去前线,他连自己都无法交代。 军出狄道那天,士兵扶张嶷上马。他靠两名护卫稳住身体,连缰绳都抓不牢。路边有人认出了他,念叨着他曾在南中平叛、深入险地安抚夷部的往事。有年轻士兵听得热血澎湃,却没人想到这位老将军已经靠意志支撑走完数十里路。 战前,张嶷把部下叫到营火旁。只问:“若此战不胜,你我以后还能不能抬头做人?” 到了开战那一刻,张嶷咬牙装作轻松的样子踏上阵地。他拄着刀稳住身形,等魏军冲来时,他侧身迎战。旁人眼里,他已经气力不足;可他自己知道,能站着一刻,就能再打一刻。 敌军围上来时,他的护卫先倒下。他咬紧牙关站稳脚跟,仿佛在硬抗着身体的每一声悲鸣。乱军中,有魏兵认出他,惊叫一声:“是南中张伯岐!”随后更多士兵围了上来。兵刃如雨,他仍未后退半步。 直到他大笑出声。 那声“大笑”,像是对命运最后的回应。 后来,消息传回蜀地。南中各郡的人自发为他祭拜,连与汉军素来不睦的夷族也派人前来祭奠,在祠前摆上猎获的野兽和土产。对他们而言,这位曾冒险深入山林的人,比任何官员都更值得信任。 成都的朝堂上,刘禅听完战报,让人把张嶷的名字刻入忠烈庙,并下令厚葬。 张嶷其人,出身普通,籍贯巴西阆中。他早年因战功被拔擢,无论在益州还是南詔,都凭一身胆识立足。他曾孤身进入夷族营地谈和,也曾以少数兵力守住边郡。他年过半百仍坚守边地,直到晚年才被调往北线。 而254年的那场北伐,是他最后一次披甲上阵,也是他用生命写下的结局。



用户13xxx58
从底层士卒上来的将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