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没杀开国功臣,为何却忘恩负义,将救命恩人害死 赵匡胤这人,打仗时是条好汉,当皇帝后却干了件让后世拍大腿的事——把当年替他挡箭的兄弟张琼给弄死了。 那是建隆四年的明德殿前,秋阳刺眼,张琼被两个膀大腰圆的内侍死死按在地上,发髻散乱,嘴角淌着血。 石汉卿提着铁挝站在他面前,这老赵的亲信脸上堆着笑,下手却狠辣,一挝砸在张琼额角,血瞬间糊住了他的眼。 “陛下问你,私养数百死士,可有此事?”石汉卿的声音像淬了冰,张琼却猛地抬头,血污中那双眼睛仍亮得吓人:“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这话像根针,扎得龙椅上的赵匡胤脸色铁青——他想起十五年前,淮南寿春的护城河边,也是这样一双眼睛,在箭雨中闪着光。 那时他还是后周的将领,坐着皮船偷偷摸向城墙刺探,城上南唐的车弩突然齐发,一支胳膊粗的箭镞呼啸而来,带着撕裂空气的尖啸。 他以为自己死定了,却被一股巨力猛地推开,再看时,亲兵张琼已经扑在他身上,那支箭正钉在张琼的大腿骨上,箭尾还在嗡嗡作响。 张琼疼得浑身发抖,却咬着牙不让自己哼出声,从腰间解下酒囊灌了几口,突然抓住箭杆猛地一拔——碎骨的脆响混着血沫溅了老赵一脸,他却咧嘴笑了:“将军没事就好。” 那时的张琼,是老赵眼里最可靠的盾牌,是能把后背托付的兄弟。 可现在,这个兄弟却成了“私养死士”的叛臣。 起因不过是几句闲话。张琼性子直,见不得石汉卿、史珪这类靠着告密上位的小人在禁军里作威作福,就骂了几句“谄媚小人”,没想到这俩人转头就跑到老赵面前告状,说张琼不仅养私兵,还敢背后议论晋王赵光义。 赵光义是谁?那是老赵的亲弟弟,是他暗中培养的继承人,动赵光义的闲话,就是动老赵的逆鳞。 更让老赵心惊的是“私养死士”——他自己就是靠陈桥兵变夺的天下,对禁军里的风吹草动比谁都敏感。杯酒释兵权刚过去没多久,石守信那些老兄弟都乖乖交了兵权,张琼却还握着殿前司的兵权,现在又被指私兵,这让他如何不疑? 他把张琼叫来对质,本想着只要对方认个错,哪怕装装孙子,他也能找个台阶下。 可张琼偏不。他梗着脖子喊冤,把石汉卿的诬告一条条怼回去,嗓门比老赵还大,活像个受了委屈的孩子,就是不肯低头。 帝王的耐心是有限的,尤其是对握着重兵又“不识抬举”的功臣。老赵拂袖而去,扔下一句“赐死”,连让他再解释的机会都没给。 城西井亭的土坡上,张琼看着那碗毒酒,突然想起寿春的护城河,想起老赵当时拍着他肩膀说“以后我富贵了,绝不负你”。 他笑了笑,仰头喝了下去。 等老赵冷静下来,派人去抄家,才发现张琼家徒四壁,除了三个老仆,连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所谓“数百死士”,不过是石汉卿的信口雌黄。 老赵心里咯噔一下,悔意像潮水般涌上来,可金口玉言已出,皇帝的面子比天大,他只能把气撒在石汉卿身上,厉声质问:“你说的百人何在?” 石汉卿跪在地上,抖得像筛糠,却还嘴硬:“张琼勇猛,一人可当百人。” 这话堵得老赵哑口无言——承认自己错杀,等于打自己的脸;不承认,就得认下这“一人当百”的荒唐理由。 最后,他只能赏了张琼的哥哥一个小官,给了些抚恤金,这事就算翻篇了。 只是翻篇的,或许只有史书上的寥寥几笔。 张琼死后第二年,老赵在太庙立了块碑,碑上刻着“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用金粉填了字,郑重其事地告诫后世子孙。 他站在碑前焚香时,阳光透过窗棂照在碑上,金粉闪闪发亮,像极了当年张琼腿上流出的血。 都说赵匡胤是仁君,不杀功臣,可张琼呢?那个用命换他江山的兄弟,怎么就成了例外? 是帝王本就没有真心,还是权力这东西,真的能把最铁的兄弟情,熬成一碗穿心的毒酒? 或许从他披上黄袍的那天起,有些债,就注定要用恩人的血来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