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药味已经越来越浓了,现在不光是黄海和东海进行军事演习。 山东的大医院又跟着搞批量伤演练,这根本不是巧合,每一步都是对着实实在在的风险来的。 日常医院接的都是单个病人,头疼脑热、骨折手术,哪用得着“批量”这个说法? 可要是短时间内一下子涌来几十个、上百个伤员,不是车祸撞了大巴,就是工厂出了大事故,再往重了说,就是战争冲突里的枪伤、炸伤扎堆出现,这才叫批量伤。 而且山东的地理位置太特殊了。黄海和东海的军演区域,离山东半岛最近的地方也就百余公里,作为沿海前沿省份,一旦局势升级,这里既是军事部署的关键节点,也可能是冲突影响的第一梯队。 医院的应急准备从来都是跟着风险走的,就像消防演习不会选在没火种的地方,批量伤演练挑在山东,就是冲着“前沿保障”来的。 11月19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公开的演练通知里写着要检验“批量危重患者的救治能力”和“各部门协调能力”,涉及急救中心、创伤中心、重症医学科等一长串科室,甚至要临时启用绿色通道和分诊隔离带。 而且战争冲突里的批量伤,往往是复合伤扎堆——枪伤、炸伤、烧伤、挤压伤一起涌来,有的需要紧急手术,有的需要输血,有的得进ICU监护,所以要没提前演练,光靠平时的流程根本扛不住。 再看演练涉及的科室配置,简直是为战争伤量身定做的。创伤中心负责快速分诊,得在几分钟内判断谁该先手术谁能后处理;重症医学科要随时接收术后危重病人,呼吸机、监护仪得提前备足;医学影像科和检验科要开绿色通道,不用排队等结果,不然耽误一分钟可能就救不回来。 山东省立医院还提到“救护车集中抵达”的模拟场景,这对应的就是战场伤员转运——前线下来的伤员不会单个来,而是一批批用救护车或直升机送过来,医院得有能力快速对接,不能让救护车堵在门口,更不能让伤员在分诊台耽误时间。 从时间点上看,这波演练和黄海、东海军演凑在一起,更是耐人寻味。近期美日在周边动作频频,联合军演一场接一场,甚至把导弹部署到离中国近海不远的地方,军演本身就是应对外部威胁的准备,而医院的批量伤演练,就是军事准备的“后勤配套”。 而且山东作为人口密集的沿海省份,一旦发生冲突,不仅有军人伤员,还可能有平民受伤,医院得兼顾军地救治,这也是为什么这次演练没限定“军事伤员”,而是笼统说“批量危重患者”,既不暴露针对性,又能覆盖所有可能的风险场景。 再看看医疗物资的准备,这才是批量伤演练的核心。平时医院的血库储备够应付日常手术,可批量伤一来,光靠常规储备根本不够。比如一场冲突下来,几十名伤员可能需要上千毫升血液,要是没提前和血站联动,没做好应急采血准备,很可能出现“有手术台没血输”的尴尬。 这次山东省立医院的演练虽然没明说血库调配,但“物资调配能力”肯定包含血液、药品、耗材这些关键东西。 还有手术器械,平时一台手术用一套器械,批量伤可能需要同时开五六台手术,器械消毒、备用器械的数量都得提前规划,这些细节要是没通过演练磨合,真到关键时刻肯定掉链子。 更有意思的是,这次演练特意提醒患者“请勿恐慌”“请勿围观拍照”,还强调“正常诊疗秩序不受影响”,这说明医院既想把演练搞扎实,又不想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分寸拿捏得很准。 山东大医院的批量伤演练,就是地缘局势紧张的“医疗晴雨表”。平时谁没事会让十几二十个科室一起联动,模拟几十名危重患者同时入院?也就只有在风险切实存在、需要提前备战的情况下,才会有这种针对性的准备。 就像军队演习不是为了打仗,而是为了止战,医院的批量伤演练也不是盼着冲突发生,而是为了真遇到事的时候能扛得住。 这波“军演+医疗演练”的组合拳,与其说是巧合,不如说是未雨绸缪的务实操作,毕竟在越来越浓的火药味面前,多一分准备就少一分被动,总不能等风险找上门了才想起补功课。

灰灰的辉辉
冲锋号吹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