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有人间清醒,国外一档节目中,专家吐槽欧洲像个“傻子“一样,光顾着看中美在芯片、

慕蕊看趣事 2025-11-23 12:41:43

终有人间清醒,国外一档节目中,专家吐槽欧洲像个“傻子“一样,光顾着看中美在芯片、半导体、科技领域打得火热,却不知道自己可能正在被“温水煮青蛙“,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行业老大和老二打架,往往先死的不是他俩,而是老三老四…… 这话听着扎心,却戳中了欧洲当下的痛点。要知道,历史上行业老大和老二掰手腕时,先出局的往往不是前两名,而是跟在后面的老三老四。现在中美在科技赛道上拼得火热,欧洲却还在原地打转,连自己的工业根基都快保不住了,难怪会被专家点名批评。 这位敢说真话的专家叫萨皮尔,这些年一直盯着欧洲的去工业化问题,每次发言都直击要害。 他在节目里拿出数据对比,一下就把欧洲的尴尬处境摆得明明白白:美国为了抢占芯片先机,推出《芯片与科学法案》,一出手就是520亿美元,专门补贴芯片企业建厂、研发,条件是企业要优先满足美国市场需求; 中国这边也不含糊,砸下万亿级人民币搞芯片国产替代,从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全产业链发力,2024年国产28纳米芯片量产,2025年又突破14纳米技术,一步步打破国外垄断。 可欧洲呢?好不容易推出的欧盟芯片法案,总预算才430亿欧元,还得分给27个成员国,每个国家拿到的钱连建一条先进生产线都不够。 更离谱的是,这笔钱还没到企业手里,就先被层层官僚流程消耗掉一半,有企业负责人吐槽“申请补贴的表格堆起来比人还高,等批下来,技术都更新换代了”。 萨皮尔还在节目里翻出自己2025年9月发的X文,当时他直接写“欧盟芯片法案在美国的CHIPS Act面前就是个笑话”,现在看来这话一点没夸张。 美国的520亿美元补贴,一下就把台积电、英特尔、三星这些行业巨头全吸引过去了——台积电在亚利桑那州建了两座晶圆厂,投资超400亿美元;英特尔宣布在美国新增4座芯片工厂,创造上万个岗位;三星也把先进制程的研发中心搬到了德州。 这些企业原本在欧洲还有扩产计划,可在美国的高额补贴和市场诱惑下,全转头奔向美国。反观欧洲,不仅没留住这些巨头,自己本土的芯片企业还活得艰难。 德国的英飞凌、荷兰的ASML虽然都是行业内的知名企业,却被高能源价格和繁琐的管制卡得死死的——欧洲天然气价格比美国高3倍,芯片生产需要的大量能源让企业成本飙升; 环保、劳工等各种法规又限制了企业扩产速度,英飞凌原本计划在德国新建的工厂,因为环评流程耽误了一年多,还没开工就已经落后竞争对手一截。 更让欧洲头疼的是“去工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芯片产业是工业的“心脏”,没有先进的芯片,汽车、电子、机械制造等行业都会受影响。欧洲原本是汽车制造大国,德国的奔驰、宝马、大众,法国的雷诺、标致,每年销量都稳居全球前列,可现在因为芯片短缺,不少车企都被迫减产。 2025年上半年,德国汽车产量同比下降12%,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无法获得足够的车规级芯片。 而这些芯片缺口,中美企业都能补上——美国的高通、英伟达能提供高端车载芯片,中国的比亚迪半导体、地平线也能供应中低端芯片,可欧洲本土企业却拿不出足够的产能,只能眼睁睁看着市场被中美企业抢占。 有汽车行业分析师说,“现在欧洲车企就像被掐住了脖子,要么从中美买芯片,要么就得减产,长期下去,汽车制造这个欧洲的支柱产业,可能会慢慢转移到中美去”。 萨皮尔在节目里还提到一个细节,他去欧洲多个国家调研时,发现不少芯片相关的配套企业都在往中美转移。比如生产芯片原材料的比利时企业Umicore,因为欧洲能源成本太高,在 Arizona 建了新厂; 做芯片测试设备的德国企业Xcerra,被中国的长电科技收购后,把主要研发团队搬到了上海。这些企业的离开,不仅带走了技术和岗位,还让欧洲的芯片产业链出现断层,原本完整的产业生态,现在变得越来越零散。 萨皮尔无奈地说,“欧洲不是没有技术,也不是没有人才,而是缺魄力和行动力。中美都在拼命往前跑,欧洲却还在纠结补贴怎么分、法规怎么定,等想明白的时候,可能连追赶的机会都没了”。 其实欧洲也不是没意识到问题。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2025年的演讲中提到,“要加快欧盟芯片法案的实施,确保2030年欧洲能生产全球20%的芯片”,可口号喊得响,实际行动却跟不上。 430亿欧元的预算分散到27个国家后,每个国家能拿到的钱有限,而且还要兼顾不同国家的利益,有的国家想发展成熟制程,有的想搞先进技术,意见不统一,项目推进得很慢。 历史经验已经证明,在科技和工业的赛道上,不进则退。如果欧洲还不能拿出有效的办法,改变现在的困境,恐怕真的会像“老三老四”一样,在中美竞争的夹缝中逐渐被边缘化。毕竟芯片产业的发展不等人,中美已经跑起来了,欧洲要是再慢悠悠地纠结,只会被甩得越来越远。

0 阅读:0
慕蕊看趣事

慕蕊看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