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美国德州博卡奇卡测试场突然传来一声巨响,全网围观网友直接看呆了,马斯克旗

榕树下听书 2025-11-23 13:10:03

昨天下午美国德州博卡奇卡测试场突然传来一声巨响,全网围观网友直接看呆了,马斯克旗下SpaceX刚造好的第三代星舰助推器B18,新鲜出炉才一天就在测试中“原地自爆”,直接变成一堆废铁。 ​​现场视频看得人手心冒汗,这枚大火箭既没装发动机,也没加燃料,就用氮气做个简单的气压测试。 事故发生在当地时间凌晨四点多,距离B18从装配车间运到测试场还不到十四个小时,作为第三代星舰的首枚助推器,它本该是开启新测试周期的关键设备,没成想首次验证就栽了跟头。 从现场画面能清楚看到,助推器的液氧贮箱侧面被撕开一道数米长的裂口,内部的加固筋和管路暴露在外,白色超冷蒸汽顺着裂口喷涌而出,虽没引发燃烧或次生爆炸,但罐体结构已彻底损毁,修复成本远超重新制造,只能直接判定报废。 全程围观测试的航天爱好者都傻了眼,有人盯着直播画面反复回放慢动作,连金属弯曲形变、碎片掉落的轨迹都看得一清二楚,不少人在网上感慨,航天试验的风险果然藏在每一个细节里。 B18的制造过程其实一直被外界盯着,从今年五月开始组装,前后花了一百七十天才算完成全结构封装,马斯克曾亲自确认过它的燃料头罐设计,SpaceX更是把它当作从试验阶段迈向工业化复用的核心原型。 和前两代助推器比,B18藏了不少升级亮点,不仅加长了液氧和甲烷贮箱,让推进剂容量提升了12%,还适配了猛禽3号发动机接口,栅格翼从四片减为三片,连热级间段都改成了集成焊接设计,目的就是提升运载能力和复用率,按原计划它还要参与明年一月的第十二次综合飞行测试,承担验证多项核心技术的任务。 为了实现这些升级,制造时还用了自动化焊接机器人,采用全流程数字化装配,可谁也没料到,密集的设计改动反而埋下了隐患。 目前SpaceX没发布官方调查结果,但业内人士分析,事故大概率是多重因素叠加导致,绝非单一环节出错。 最明显的问题出在加长后的贮箱结构上,液氧加注时温度低至零下183摄氏度,甲烷更是低到零下162摄氏度,极低温环境下钢材会剧烈收缩,焊缝和筒段连接处本就容易产生应力集中,而B18的裂口刚好在环焊缝附近,大概率是快速加压时,原本隐藏的微裂纹迅速扩展,最终引发连锁撕裂。 加上这次测试一次性验证多项新设计,仿真模型可能没完全捕捉到热-机械耦合效应,低估了局部结构的承载能力,推进剂传输管路和接口也没完全调校到位,低温下液氧沸腾、晃动带来的局部压力异常,进一步加剧了结构负担。 测试当天的湿度和风向也没起到正向作用,热梯度效应被放大,让本就脆弱的结构雪上加霜。 其实这不是星舰测试第一次出问题,今年六月就有飞船因推进剂储罐爆裂爆炸,只是这次B18作为第三代首件作品,刚完工就报废,影响远比之前更受关注。 马斯克一直推崇星舰快速迭代开发理念,主张在地面测试中暴露问题,可过度追求设计升级速度,把多项重大改动集中在同一枚原型上验证,难免会让风险叠加。 要知道B18搭载的猛禽3号发动机单台推力达280吨,总推力更是接近猎鹰重型火箭的四倍,如此大的推力输出,对结构稳定性要求本就极高,任何一处工艺瑕疵或设计偏差,在极端测试环境下都会被无限放大。 参与测试的技术人员事后也私下透露,之前对新结构的承压预估偏乐观,没料到极低温和高压叠加会带来这么大的结构冲击,这次事故算是给团队敲了警钟。 航天探索本就离不开试错,每一次测试失败都是积累经验的过程,可快速迭代不代表可以忽视基础风险把控。 B18的报废不仅会推迟后续飞行测试进度,还可能让SpaceX重新审视设计思路,放慢升级节奏,优先保障结构稳定性。 毕竟星舰的目标是实现高频发射和可复用,基础工艺和结构安全没筑牢,再先进的技术也难以落地。 航天事业的每一步都要稳扎稳打,容不得半点侥幸,这次事故既是教训,也能倒逼技术团队查漏补缺,为后续发展规避更多风险。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3
榕树下听书

榕树下听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