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正式发布了公告, 2025年11月21日,越南工贸部正式发布公告,应其国内生产商申请,决定对原产于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山梨糖醇启动反倾销日落复审调查。 算下来已经是第四次对中国相关出口品做动作,一个月前聚酯长丝纱线也进了复审,节奏紧,企业的销售计划被迫重算,库存周转跟着挪档,采购合同也要盯细节。 这哪是“维护公平竞争”,分明是给中国企业设绊子,自己却还离不开中国供应链。山梨糖醇这东西看着不起眼,却是食品加工、医药的刚需原料,越南的饮料厂、糖果厂八成得靠进口,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生产国,产能占了全世界62%。越南2021年就给中国山梨糖醇开了44.99%到68.50%的反倾销税,现在到期了又搞复审,说白了就是想把高关税续上,逼着中国企业涨价。 可越南自己的小算盘打得精,却没算明白产业链的账。胡志明市一家糖果厂老板最近愁得睡不着,之前从中国进口山梨糖醇每吨600美元,加税后涨到近1000美元,成本直接转嫁到终端产品上,本地消费者嫌贵不买,订单掉了三成。越南本土山梨糖醇产能连需求的零头都不够,想找替代货源都没处找,这种“既想用又要卡脖子”的操作,最后坑的还是自己人。 中国企业早就被这反复无常的操作折腾得没脾气。山东一家山梨糖醇出口企业的外贸经理说,上次应对反倾销调查,团队熬了三个月夜,光三年的采购发票和订单记录就整理了两大箱,听证时盯着翻译生怕说错一个数据。现在又来复审,刚排好的2026年生产计划全乱了,客户催着确认价格,可谁敢轻易调价?万一影响审查结果,要么被加税要么丢订单,两头都是坑。 越南这波密集出手早有苗头,今年已经不是第一次了。7月刚给中国热轧卷加了23.1%到27.83%的税,宝钢、鞍钢这些大企业都被按了最高税率,出口量直接从每月65万吨跌到30万吨以下。9月又搞热轧板卷反规避调查,清关时间从3天拖到10天,货物堆在港口天天交仓储费。这节奏快得让企业根本喘不过气,刚适应聚酯长丝的复审,山梨糖醇又找上门。 最讽刺的是,越南一边加税一边还想赚中国的钱。2025年6月越南总理来华谈合作,说得好好的要深化贸易往来,转头就继续搞反倾销调查。这种两面派作风,连贸易专家都看不过去,直言越南是“两难处境”——本土高端产能自给率才20%,根本离不开中国货,却非要靠关税逼产业升级,最后只会拖慢自己的工业化节奏。 好在中国企业也不是坐以待毙。有的借着RCEP把产能转移到东盟其他国家,绕开关税壁垒;有的赶紧开拓中东、南美市场,把对越南的依赖度从60%降到25%以下。宿迁金田塑业之前在越南BOPP反倾销复审里,靠着专业团队梳理数据,直接拿到零税率,还给同行打了样。这说明只要按规则应对,不是没机会破局。 说到底,越南这是笔短视账。频繁搞反倾销调查,消耗的是双方的互信,推高的是本国下游产业成本。山梨糖醇、聚酯长丝这些都是产业链上的关键环节,一卡脖子就会引发连锁反应,最后可能影响就业和经济增速。真要想发展,不如拿出诚意搞合作,而不是靠设壁垒刷存在感。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越南反倾销 越南产业升级 越南中国商品 越南行业报告 越南贴牌商品 越南制药 越南白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