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南部小国林立、民族众多,成为大国的角力场,这种局面与曾经的欧洲强国奥匈帝国的分裂息息相关! 奥匈帝国以多瑙河流域为中心,以奥地利与匈牙利为主体,面积达67.7万平方公里,曾是欧洲第二大国、人口第三大国、钢铁产能第三大国、工业第四强国,也是侵华的八国联军之一,一战主要同盟国,在欧洲历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奥匈帝国的分裂与其根深蒂固的内部矛盾息息相关! 奥匈帝国的政治结构、贫富差距、经济差异与民族矛盾极为突出! 奥匈帝国以奥地利和匈牙利为主体,实行二元君主立宪制,奥地利与匈牙利各自拥有高度自治权,只有外交、军事和财政由中央统一管理,三重管理导致权力分散、效率低下。 在民族方面,奥匈帝国高度多元化,由多达11-12个主要民族构成,其中日耳曼人(约24%)和匈牙利人(约20%)占主导地位,但加起来也没超过人口的50%,主体民族比例不足,少数民族占比过高,导致民族矛盾尖锐。当奥匈帝国在普奥战争、一战等主要战争中一再失败、民族独立运动高涨、帝国实力衰弱等多重压力下,最终在一战后解体! 奥匈帝国主要分裂为10个独立国家: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黑山、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北马其顿(当时称马其顿)、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此外,波兰、罗马尼亚和意大利也获得了部分前奥匈帝国领土。 奥匈帝国的分裂告诉我们,要保持汉族的主体民族的地位不动摇,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缩小地区差异和贫富差异,才能长治久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