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尊刚复出就遇至痛!94岁爷爷走了,曾担任文化局局长,他曾是沈阳文化界'老宝贝'" 霍尊刚在南京音乐节唱罢《卷珠帘》复出,就被家人告知:94岁爷爷霍焰走了。 这个被沈阳文化界称作“老宝贝”的老人,这辈子都在为文化事业燃着光。1950年代,霍焰从东北鲁迅文艺学院毕业,二话不说扎进了沈阳文化局的基层,一待就是四十多年。那会儿的文化局条件简陋,他骑着一辆二八大杠自行车,跑遍了沈阳的大街小巷,既要抢救濒临失传的评剧唱腔,又要扶持民间曲艺团体,连郊区的皮影戏班都能叫出他的名字。 最让人佩服的是他的“轴”。当年为了保护沈阳故宫里的古戏台木雕,他顶着压力拦下了准备翻新的施工队,自己带着工作人员蹲在戏台子下,用棉签蘸着温水一点点清理积尘,记录纹样细节,硬是花了三个月时间完成了文物普查。还有一次,他听说郊区有位老艺人会唱失传的东北大鼓段子,连夜骑车赶过去,陪着老人聊了三天三夜,录下了完整的唱腔,临走时还把身上所有的粮票都塞给了老人。 在文化局局长任上,霍焰更是没少“得罪人”。有人想把老剧场改成商铺赚钱,他拍着桌子反驳:“这是老沈阳的文化根儿,不能毁在咱们手里!” 他力主修复的沈阳大戏院,至今还是东北戏曲演出的核心场地;他牵头整理的《沈阳民间曲艺集成》,成了研究东北文化的珍贵资料。退休后,他也没闲着,每周都去老年大学教唱京剧,免费给孩子们普及传统文化,手上的老茧,一半是当年骑车磨的,一半是翻书、写字练的。 霍尊的艺术启蒙,全是爷爷手把手教的。小时候跟着爷爷住,清晨总能被书房里的京剧唱腔叫醒,爷爷会拿着小板凳让他坐好,一字一句教他吐字、归韵,还会用毛笔在纸上写戏词,让他照着念。霍尊后来能把《卷珠帘》唱得古韵悠长,骨子里的文化底蕴,正是爷爷从小种下的种子。他曾在采访里说:“爷爷总告诉我,传统文化是根,唱好中国风,就是对根的敬畏。” 南京音乐节上,霍尊穿着素雅的长衫,唱完《卷珠帘》时眼里还闪着光,台下观众喊着“欢迎回归”,他鞠躬时还笑着说“会带来更多好作品”。没人知道,这份光鲜背后,他早已牵挂着病重的爷爷。演出结束当晚,他就马不停蹄地赶回沈阳,可还是没能见到爷爷最后一面。 家人说,霍焰老人临走前还念叨着霍尊,手里攥着一张孙子小时候跟着他学戏的照片,照片上的小男孩扎着小辫,跟着爷爷比划着京剧手势。沈阳文化界的老朋友们得知消息后,都忍不住落泪:“霍老这一辈子,心里装的全是文化,是真真正正的文化守护者。” 霍尊的复出之路本就不易,如今刚迈出一步就遭遇至痛,让人揪心。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爷爷的精神会一直陪着他——就像爷爷当年守护传统文化那样,霍尊也会带着这份传承,在舞台上继续唱下去。那些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那些爷爷教给他的敬畏与坚守,从来都不会消失。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