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子固然可耻,但骗子的“成功”,似乎扯开了学术界的“遮羞布”——学术资源集中、挂名规则慕强、科研经费分配倾斜、导师师而不导。
郭某能通过包装自己通过学校的审核,除了他“本事大”外,学术圈的某些固定程式给了郭某可乘之机。比如说唯履历论。
郭某要想把自己包装成“合格品”,肯定有参照物。高校的制度、学术圈的条条框框、大学教授的形影动静,没有详细了解是不可能轻而易举通过面试的。
为什么做生意失败的郭某,要把转型目标转向高校教授?性格虚荣是其中一个因素,另一个原因恐怕就是高回报率。这个高回报率有可能是他自己研究发现的,也可能在平时接触过这类人。若是接触模仿,细思极恐,学术圈里到底还有多少藏在褶皱里的人,蛀国家的宝贵资源?
还是那句话,高校改革不能只停留在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层面上。教育关系国家未来,是时候淘汰一些不合理的学术规定了。
骗子有法律制裁,但学术界自身的问题,可能需要看医生再加上自我调节,才能有起色吧?
郭伟学术造假事件对学术界的影响有多大 多位专家学者被指与郭伟有关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