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年,定军山一战,夏侯渊的头颅被黄忠砍翻,而与此同时,曹操在许昌宴请麾下群臣

趣史小研究 2025-11-24 14:13:55

219年,定军山一战,夏侯渊的头颅被黄忠砍翻,而与此同时,曹操在许昌宴请麾下群臣,说到夏侯渊时眼皮狂跳。曹操追忆往昔感慨道:“妙才最有义气,待天下战事稍定,孤定要继续与他把酒言欢。” 咱们得先聊聊,夏侯渊在曹操心里到底是个什么分量?很多人以为他只是个“宗室大将”,是靠着裙带关系上位的。大错特错。夏侯渊对于曹操,那就是替死鬼加亲兄弟的过命交情。 把时光倒推几十年,曹操年轻那会儿在老家谯县也是个惹事的主。有一次犯了事,眼看要坐大牢甚至掉脑袋,是谁站出来顶包?是夏侯渊。他二话不说把罪名揽自己身上,甚至做好了把牢底坐穿的准备。后来曹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捞出来。这份情,曹操记了一辈子。 更狠的还在后头。兖州大饥荒那年,夏侯渊家里也没余粮。手心是自己刚出生的亲儿子,手背是亡弟留下的孤女。怎么选?夏侯渊做了一个让现代人听了都哆嗦的决定:弃子养侄。他眼睁睁看着亲生骨肉饿死,把最后一口米汤喂给了侄女。这个侄女,后来成了张飞的老婆,生了那个被刘禅娶了的皇后。 你说,这样一个对自己狠、对兄弟真的人,曹操能不疼吗?在曹操眼里,夏侯渊就是他在战场上的“分身”。只要夏侯渊守在汉中,那就是他在守。所以,当他在许昌宴请群臣,眼皮狂跳提到“妙才”时,那不是客套,那是潜意识里的血肉连心。 可历史最讽刺的地方就在这儿:成也义气,败也义气。 曹操给了夏侯渊统领西方战线的最高权力,却忘了这哥们儿骨子里依然是那个冲锋陷阵的“侠客”,而不是坐镇中军的“帅才”。 在定军山那个要命的节骨眼上,夏侯渊犯了一个在现代职场看来简直不可理喻的错误。身为战区总司令,他竟然亲自带着几百个亲兵去修补鹿角。 这就给了法正这个顶级毒士可乘之机。法正这人眼毒啊,他早就看穿了夏侯渊的性格底色:急躁、仗义、事必躬亲。 法正给黄忠的剧本写得太绝了:先打东围的张郃。张郃一求救,以夏侯渊那个“顾家”的性格,绝对会分兵去救兄弟。等夏侯渊把兵分出去,自己身边兵力空虚,又正好在修鹿角的时候,黄忠再从高处雷霆一击。 这哪里是打仗,这分明是针对性格缺陷的精准猎杀。 219年正月的那天清晨,定军山的雾气还没散。黄忠推锋必进,金鼓振天。还没等夏侯渊反应过来,那一刀已经劈下来了。 没有任何花哨的回合大战,就是单纯的降维打击。一位身经百战的虎步关右大将军,就因为去修几个破木头桩子,把命丢了。 消息传到许昌,咱们可以想象一下那个画面。曹操手里的酒杯可能刚放下,还在跟谋士们感慨:“妙才在,孤无忧矣。”紧接着,战报送到。 史书上没详细写曹操当时的表情,但后来他对夏侯渊那个“白地将军”的评价,透露出了他内心极度的痛苦和愤怒。什么叫“白地”?就是既无谋略也无城府。 曹操骂得越凶,心里就越痛。因为他明白,是他把这个只会冲锋陷阵的好兄弟,摆在了一个需要运筹帷幄的位置上。害死夏侯渊的,一半是黄忠的刀,另一半是曹操的错位任用。 夏侯渊一死,汉中防线瞬间崩塌。这不仅仅是死了一个人的事。汉中是益州的咽喉,咽喉被人掐断了,曹操要想再吞巴蜀,那就真是痴人说梦了。 曹操后来亲率大军想去报仇,结果呢?刘备早就占领了险要地形,根本不跟他硬碰硬。刘备那时候得意啊,放出话来:“曹公虽来,无能为也。” 两军对峙了几个月,曹操看着进退两难的战局,嘴里吐出了那句著名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哪里是在说鸡汤里的骨头,这分明是在说夏侯渊的命和汉中的地。打,打不赢;退,又不甘心。 最后,曹操还是撤了。这一撤,彻底宣告了曹魏势力退出了西南争霸。三足鼎立的格局,在定军山的血色夕阳中,被彻底锁死。 回过头来看这场战役,你会发现历史的残酷往往披着温情的外衣。 曹操在许昌的宴席上,或许还在规划着天下平定后,要怎么跟这位替他坐过牢、挡过刀的兄弟把酒言欢,许他一世富贵。他甚至可能想好了,等仗打完了,让夏侯渊回老家享享清福,别再在这个绞肉机里拼命了。 但战争是一台冰冷的机器,它不讲感情,只讲算计。法正和刘备用绝对的理性,算死了夏侯渊的感性。 夏侯渊倒下的那一刻,倒下的不光是一个名将,更是那个充满江湖义气的旧时代。从那以后,三国进入了更加阴冷、更加算计的后半场。 曹操后来说夏侯渊“非为将之道”,这话听着无情,其实全是血泪教训。作为三军统帅,你的命不是你自己的,是全军的。你讲义气去救张郃,讲勤奋去修鹿角,在道德上你是完人,但在战场上你是罪人。 219年的那场酒席,终究是没能等来那个喝酒的人。

0 阅读:71

猜你喜欢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