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个日军士兵可控制不了一个县城,虽然说游击队武器和火力很差,但凭借人数优势吃下

银柳探影 2025-11-24 15:58:29

十几个日军士兵可控制不了一个县城,虽然说游击队武器和火力很差,但凭借人数优势吃下10来个日军是不成问题。所以像华北日军,要想掌控一个县城,都得放上一个中队180~200人,凭借139支步枪、9挺轻机枪、9具掷弹筒,火力延伸能从50米到1000米,这才能控制一个县城和周边区域。 十几个日军士兵可控制不了一个县城,虽然说游击队武器和火力很差,但凭借人数优势吃下10来个日军是不成问题。所以像华北日军,要想掌控一个县城,都得放上一个中队180~200人,凭借139支步枪、9挺轻机枪、9具掷弹筒,火力延伸能从50米到1000米,这才能控制一个县城和周边区域。 华北那块地儿,平原多,村子密,抗日武装就算枪少弹缺,大多靠汉阳造老套筒或者缴来的三八枪,火力比不上日军正规部队,可他们人多地熟,一到晚上就摸过来,几百上千人围住日军小据点,扔手榴弹砸石头,十几个日军守在碉堡里,子弹再省也扛不住人海。日军自己承认,单靠十来个人加几百伪军想稳稳当当管一个县,根本不可能,游击队随便拉几千人就能把据点端掉,吃掉那点日军轻轻松松。要不是敌后抗日力量牵制得死死的,日军早就能把一线主力省出来去打正面战场,中国抗战得更苦。 日军在华北的据点守备,主要靠步兵中队这个级别。一个标准乙种步兵中队,编制181人左右,步枪139支,轻机枪9挺,掷弹筒9具,这套装备近距离刺刀顶得上,远了掷弹筒能扔到七八百米,轻机枪扫射覆盖几百米,火力网从几十米一直拉到上千米,村口路边全在射程内。县城一般就驻一个中队,180到200人,配上这些枪炮,再修碉堡拉铁丝网,才勉强把县城和附近十来个村子管住。日军自己战史写得清楚,少于这个数,晚上游击队一冲,碉堡就得丢。 拿山西来说,第62师团1943年在太原组建,就是典型的治安师团,1万1千多人,负责山西大片地区守备,摊到59个县,平均一个县不到200日军,还得分散到几百个据点里。整个华北30多万平方公里,1941年日军扔了9个师团12个独立混成旅团,总共25万人马,看似不少,可一摊开,交通线、铁路、矿山、城市全得守,机动部队所剩无几。日军自己统计,1941年一年光华北就跟抗日武装干了上万次仗,他们上报的数字,死2500多,伤500来人,死的人比伤的多好几倍,说明大多是挨了冷枪地雷近身肉搏,伤了基本没救。 冈村宁次1941年7月接华北方面军司令后,马上意识到光靠分散守备不行,得集中重兵搞大扫荡。1942年5月,他直接抽调第26、41、110师团加上几个独立旅团,总共8万多机动兵力,对冀中根据地来了一次狠的,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一大扫荡。日军汽车坦克一大堆,排成队拉网推进,挖几千公里封锁沟,修上千个碉堡,把根据地切成无数小块,想彻底断掉抗日武装和老百姓的联系。 这8万人几乎是当时华北能抽出来的全部家底,相当于正面一个大会战规模,就为了对付敌后游击队。可就算这么大阵仗,坚持两个月下来,日军自己也承认付出上千伤亡,太平洋那边还急着要兵,冈村宁次再也搞不起第二次同样规模的行动。根据地虽然挨了重创,人口掉了一大半,部队减员严重,但游击队靠地道、地雷、民兵,坚持下来了。日军据点照样被端,公路照样被炸,巡逻队照样挨埋伏。 再往后看,1943、1944年,日军在华北的控制越来越松,太平洋吃紧,不断抽师团南调,华北部队越打越少,伪军靠不住,碉堡一个个被拔。抗日武装慢慢恢复,根据地又扩大,日军到最后只能缩在铁路沿线大城市,农村基本管不了。如果没有敌后这帮人死死咬住,日军真能省下几十万兵去正面,中国得打得更惨。事实证明,游击战把日军拖进泥潭,十几个日军想管县城,那是做梦,一个中队火力再猛,也架不住老百姓不配合,四面八方都是眼线,都是枪。华北治安战打到最后,日军自己都承认,治安越强化,兵越不够用,越陷越深。这就是敌后战场的真实样子,装备差人数多,地形熟人心齐,把侵略者耗得筋疲力尽。

0 阅读:161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25

用户10xxx25

3
2025-11-24 19:28

再有叛徒比日军还死硬,那种伪军也不容易打

猜你喜欢

银柳探影

银柳探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