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国华人表示,中国的手机支付是最傻的事情,每次都需要掏出手机扫码,输入密码才能够正常支付,哪像在美国拿出信用卡碰一下就可以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一位在美国生活多年的华人回国后感叹,中国的手机支付大概是世界上“最傻”的发明,掏出手机,对准二维码,按指纹或输密码,一套动作下来,他觉得步子被绊住了,在美国,只要把信用卡往POS机上一碰,叮一声就结束了。 乍听确实有道理,但若把目光放长一点,会发现这两种体验背后隐藏的是两套完全不同的社会结构和发展轨迹。 美国的“轻松一碰”,靠的是几十年累积的电子支付网络,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银行机构、卡组织和POS厂商就牢牢绑定在一起,每家店都配备标准化设备,每笔交易都按照成熟的流程传到金融机构。 刷卡的成本最终由商家和消费者承担,高额利息和手续费像无形的水流一样在经济体里循环,美国信用卡平均年利率一路涨到二十多个百分点,逾期率持续走高,账单利息对不少年轻家庭来说几乎成了第二份房租。 手里那张“碰一下”的卡,代表的不是单纯的方便,而是一整条不会轻易被撼动的利益链条。 中国走的路完全不同,当移动支付刚出现时,人均信用卡数量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农村和小微商户金融服务覆盖有限,靠传统刷卡根本铺不开,智能手机却在短时间内迅速普及,于是二维码这种成本几乎为零的方式成了最现实的选择。 街角摊贩只要打印一张纸就能收款,不需要申请设备,不担心手续费,更不用被绑定在某一家银行的系统里。 二维码的优势不在技术领先,而在于门槛低到像空气一样,越是基础薄弱的地方,越能感受到这种模式带来的便利。 表面看来,中国支付的动作比信用卡多,实际上它承载的内容远不止“交易”两个字,一笔扫码背后连着身份验证、加密传输、风控审查、资金托管,一整套系统要在一秒里完成几十个任务。 很多人觉得密码麻烦,但正是这些“麻烦”,让年均被拦截的风险交易达到百亿级别,也让老人、小商贩、农民这些过去容易被排除在金融体系外的人获得更稳妥的使用体验。 有人纳闷为什么扫码习惯难以改变,原因在于它不仅解决了买东西的问题,还解决了查补贴、付水电、挂号看病、领农资补贴的事情,已经深深嵌入日常结构。 美国的便利则更多停留在消费层面,设备成本高到让不少小店反而回到“只收现金”,很多地方信号稍差就导致支付失败,农村地区因为设备和网络覆盖不足,非接触支付的普及率常年徘徊在低位。 老年用户被盗刷后要花上半个月才能把纠纷处理完,这些现实往往被“碰一下”的轻快感掩盖,信用卡体系越完善,就越难以再来一次彻底的升级,旧架构反而成了束缚创新的身影。 有人觉得中国明明也能做NFC支付,为什么还坚持扫码?事实上,NFC的比例在提高,但整个社会早已适应了二维码的普适性。 从城市商圈到高原牧区,从早市摊位到老年食堂,只要有一部手机就能完成收付款,中国在推动数字人民币试点后,还补上了弱网、无网环境下的短板,地铁隧道、地下停车场甚至飞机上都能完成离线交易,这类场景恰恰是美国传统支付模式最难覆盖的。 支付方式表面上一秒就能分出快和慢,但在社会层面比拼的,是谁能让更多人以更低成本享受稳定服务。 美国依靠完善金融体系实现了信用卡的极致顺滑,中国则依靠数字基础设施打通了千千万万被忽视的小场景。 那位美国华人看到的是操作层面的繁琐,却没看到背后服务生态的体量,当一个国家的人们能只带一部手机就完成从买菜、缴费到农村领取补贴的所有事务时,看似啰嗦的几秒其实是巨大的体系在默默运转,这是技术,更是国情塑造出的选择。 对此,大家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积极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