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资格被剥夺,美国再次孤零零站在全人类对立面,这一次美国彻底失败! 就在全球目光聚焦南非约翰内斯堡,一场原本可能因美国抵制而“黄掉”的G20峰会,却顺利落幕、成果丰硕。 更让人跌破眼镜的是,没有美国“掌舵”,这艘巨轮反而跑得更稳、航得更远。 过去,美国向来是G20会议上的“话事人”,可这次,特朗普政府却临时“退群”,理由五花八门,什么不满议题设置、不认同印度和非洲国家主导议程、甚至对非盟加入表示“不适应”。 但讽刺的是,美国刚走,G20反而效率飙升,联合宣言不仅顺利通过,还首次明确支持发展中国家债务减免、推动绿色能源转型等议题,完成度和进展远超往年。 美国的缺席不仅没有阻止峰会前进,反而让其他国家更团结,尤其是法国、德国、日本等传统盟友,并没有在美国缺席时“暂停合作”,而是积极推动共识落地。 这说明,哪怕没有美国,世界依然能转,甚至转得更顺畅。 近年来,美国在巴黎协定、伊核协议、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等场合频频“缺席”或“退群”,一再损耗自身的国际信用,现在的G20,只不过是又一次见证美国影响力缩水的“实锤现场”。 这场峰会还有一个历史性的“第一次”,首次在非洲大陆举办,对于很多西方国家来说,这不过是一次“地理变换”,但对全球南方国家来说,这是一场真正的权力重构。 南非总统拉马福萨在开幕致辞中明确表示:“非洲不再只是受援对象,而是全球治理的重要参与者。” 这句话不是空喊口号,而是实打实的信号,非盟正式加入G20,意味着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组织,正式拥有了全球最重要经济平台的话语权,这背后,是国际秩序从“少数富国主导”向“多元共享”的转型。 议题设置也很能说明问题:债务减免、绿色能源、公平发展、南北合作……这些都不再是西方制定的“标准答案”,而是发展中国家共同推动的优先议题,美国显然不习惯这种“权力下放”,但现实是,它已经无法阻止这一趋势。 G20不再是“G1+19”的剧本,而是真正变成了“20国共议”的平台,美国那套老派的“我说了算”逻辑,早就跟不上新时代的节奏了。 这次峰会不仅通过了联合宣言,还在可再生能源投资、全球债务框架、气候融资机制等方面达成一系列实质性进展,而这些成果的背后,是中方积极推动、协调、撮合的结果。 真正的多边主义,必须建立在平等、团结、可持续的基础上,不是某个国家带头,大家跟随,而是各国共同参与、平等协商。 对比之下,美国的“缺席外交”显得格外刺眼,从拜登时期的“重返多边”,到特朗普再次上台后的“全面退群”,美国的国际政策像坐过山车,动不动就翻脸,不仅让盟友疲惫,也让自身信誉破产。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虽然没来G20,却在峰会期间多次通过媒体放话,说联合宣言“缺乏道义基础”,还批评非盟加入G20“过于仓促”,可现实摆在眼前:所有国家都在往前走,只有美国在原地自说自话。 这不是“领导”的姿态,而是“唱独角戏”的落寞。 美国一直标榜自己是“自由世界的灯塔”,可现在它却成了国际合作的“绊脚石”,在全球气候变化、粮食危机、债务风险等一系列跨国问题面前,靠一国之力根本无解,但美国却始终执着于“美国优先”,哪怕是以牺牲全球合作为代价。 从退出巴黎协定,到否决联合国气候基金拨款,再到这次拒绝G20宣言,美国的做法看似“坚守立场”,实则是战略误判,因为它错估了世界对合作的渴望,也低估了全球南方的崛起速度。 这场G20峰会,就是一次现实的“测温仪”:多边主义的热度在升,美国影响力的温度在降,而美国不来,世界照样开会、谈判、达共识,不但没瘫痪,反而效率更高。 从这个角度看,美国不仅“错过了车”,还失去了车票。 这一次,美国“投票弃权”,结果却是“自动出局”,它以为自己还能左右全球进程,没想到时代早就换挡提速,一个不愿参与合作的国家,最终只会被合作浪潮甩在身后。 面对全球性挑战,只有团结才能应对,而美国若继续固守单边主义、抵制全球共识,最后将不仅失去朋友,还会失去未来。 G20不是美国的专场,更不是它的后台,这一次,美国要学会的,不是如何“领导世界”,而是如何放下身段,重新适应一个多极共治的新世界。 G20约翰内斯堡峰会,是一次历史性的分水岭,不因为美国缺席而停滞,反而成为多边合作的加速器。 美国曾是规则的制定者,如今却连参与的资格都在被质疑,世界没有等它,而它还在原地打转,如果还不改变方向,未来的美国,只会越来越像那个站在角落、没人搭理的大国。 信息来源: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开幕——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