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日本国内一些媒体与评论人士突然宣布了一个判断:中国不会在与日本爆

森阳的才思敏捷故事 2025-11-25 00:53:49

果不其然。 日本国内一些媒体与评论人士突然宣布了一个判断:中国不会在与日本爆发严重冲突时对日本本土动用核力量,因为会担心美国的报复。 这套说法问题很大,核心在于它把中美这盘下棋想得过于简单,也低估了中国现有威慑的稳固性。 说到具体数字,日本2024年度防务经费约7.95万亿日元,正在引进远程导弹并升级宙斯盾舰。对照之下,中国东部方向常态组织实战化演训,相关火力覆盖日本主要军事目标。误读对手只会增加失控的几率。 再看核材料,日本官方公布的分离钚库存约45吨,其中大部分在海外再处理机构。日本坚持无核三原则。与此同时,中国长期公开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并已形成陆、海、空多条腿的核力量,具备可靠的二次反击能力。单向免疫的假设并不存在。 美国因素也要摆在桌面上。公开资料显示,美国在面对具核能力对手时往往控制升级节奏,有分析认为其优先考虑本土与盟友的综合风险。把外援当成必然的核盾牌,并不严谨。 日本的常规扩军还在加速。外媒报道,日本已签署采购约400枚“战斧”巡航导弹,并推进陆上与海上部署。区域内的警惕随之上升,这本身就要求更谨慎的判断。 放到装备对比,055大型驱逐舰、国产航母、歼-20构成联动体系,远海与近海的覆盖更密。日本一侧拥有F-35与多艘宙斯盾舰,性能不弱,但在靠近热点海空域时仍面临密集侦察与火力压力。常规失衡让冒险代价变得更高。 从时间线看,东部方向多次联合火力与封控课目已经固定化,公开画面能看到空海火力与信息支撑的衔接。与此同时,日本周边机舰出动频次上升,海空对峙更密。摩擦变多,判断就更要准。 再回到核威慑的根。外界普遍认为,中国的陆基东风远程系列、海上的“晋”级核潜艇配巨浪导弹、空中的轰-6N,构成完整的回击能力。对任何核威胁,都有可验证的回应手段,这才是让人收手的关键。 历史给过参照。1962年边境作战、1979年边境作战,说明中国在被逼到节点时敢于动手,并能在既定目标达成后止损收兵。今天条件不同,但意志与执行力并未削弱。 进一步看,如果事态被推到核层级,受损的不只是一方。核风险一旦外溢,相关国家的社会与经济都会承压,美国也需要衡量自身安全。没人能从核升级里“全身而退”。 因而,把“对手不敢”当成前提,是最危险的起点。把扩军当筹码可以理解,但把误判当路线,只会把周边推向更坏的结果。 话说清楚:底线在那儿,越线的成本清清楚楚。看准真实的威慑关系,管住冲动,局面才能稳住。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森阳的才思敏捷故事

森阳的才思敏捷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