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挑衅时,我们没有发动自卫反击战,就已经注定今日的结果。在南海风波不断的那几年,菲方船只一次次闯到争议岛礁跟前,中国始终忍让不动手,谁知这步棋竟埋下隐患。如今日本新首相高市早苗突然发声,硬是把台湾问题扯进来,中日关系一下就绷紧了。难道早年的克制真就换来今天的被动局面? 去年6月,菲律宾的运补船直接撞向中国海警船,船上的人拿着武器叫嚷,甚至朝我们的人泼洒不明液体。 这场景,看着火药味十足,但内核并非军事对抗。菲律宾演这出戏,不是给自己人看的,也不是给中国看的,真正的观众是美国。 他们的算盘很简单,把事情闹大,逼中国军队出手,然后拿着“中国霸凌”的剧本,名正言顺地把外部势力请进场。 从1999年那艘故意搁浅在仁爱礁的破船“马德雷山”号开始,这个剧本就没变过,只是今天的表演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出格。 为了把戏演真,菲律宾是真金白银地在砸钱。国防预算暴涨到350亿美元,这笔钱,比他们过去五年的教育总投入还多。 他们买韩国的战机,买印度的“布拉莫斯”导弹,心里清楚这根本没法跟中国的军力抗衡。这些武器更像是喊话的喇叭,目的就是把动静搞大,让全世界都看过来。 美国也相当配合。美菲联合巡逻的频率,一年内从8次翻倍到18次。美军在菲律宾能用的基地,从5个加到9个,新增的基地位置极其敏感。 吕宋岛的基地正对着巴士海峡,克拉克基地的轰炸机一起飞,黄岩岛就在眼皮底下。 这一切部署,都是为了引诱中国反击,只要中国一动真格,“霸凌”的帽子就扣上来了,美国的介入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但中国偏偏不按他们的想法演。菲律宾想看的是军舰对峙,是中国海军出动。我们偏不。 我们的回应是用水炮,是登船检查,是把他们的船强制拖离。每一步,都是清晰的海上执法行为。 这就把事件的性质牢牢定在了“摩擦”,而不是“军事冲突”。既挡住了他们的船,也让他们失去了把事态升级的借口。 这就是两种思路的根本区别。菲律宾要的是今天的新闻头条,要的是一时的国际关注。 而中国在做的,是以十年为单位的实际建设。当全世界的摄像机都挤在仁爱礁,对着那艘破船拍特写的时候,中国的工程船队正在闷声干大事。 永暑礁、美济礁这些岛礁上,机场跑道、深水港口、科研设施,一个个拔地而起。这些永久性的据点,连美国智库都不得不承认,已经是这片海域里设施最完备的存在。 美国当然不会只让菲律宾一个卒子在前面冲。一个以美日菲为核心的军事同盟正在加紧构建。 日本不仅在台湾问题上指手画脚,还跟菲律宾签了军事互访协定,后勤补给都打通了。 中国的应对策略,并非硬碰硬地组建另一个军事集团,而是拉起一张经济合作的大网。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南海行为准则”的谈判,都是这张网的组成部分。对周边的越南、马来西亚这些东盟国家来说,饭碗里的经济发展,比站在谁的队伍里重要得多。 说白了,南海只是个幌子,美国在这里点火,真正的目标在台海。他们想在这里开辟一个“第二战场”,拖住中国的精力、消耗中国的资源,以此削弱我们在台湾问题上的决心和能力。 甚至有消息透露,美国直接要求台湾掏钱,去升级美军在菲律宾的基地。这条“用菲律宾牵制中国,再用台湾的钱养着菲律宾”的链条,已经非常清楚了。 中国对这一切看得一清二楚。我们过去保持克制,并非不敢打,而是在等,在选择。选择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为了什么核心利益,打出那最关键的一拳。 归根结底,南海的风浪,是两种生存逻辑的碰撞。菲律宾选择把自己的国运,赌在外部势力的承诺和地缘政治的投机上。 而中国,始终把根基扎在自己不断增长的硬实力和与周边国家实实在在的共同发展上。真正的高手,从来不会在对手选好的时间、地点,打一场自己不想要的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