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岁的这位医生给所有职场人提了个醒。她离开人民医院,不是因为医术不行,也不是因为患者差评,而是没能躲过职场的是非内耗。她在人民医院待了 18 年,从刚毕业的住院医做到内科骨干,手里治好的病人没有一千也有八百。患者都认她,说她看病仔细,说话实在,挂号处经常有老人指定要挂她的号。她自己也没想过要离开,觉得医生的本分就是治病救人,只要把活儿干好,其他事不用多管。 44岁的林医生收拾办公室那天,阳光斜斜切过办公桌,把台历上“2023.12.31”照得发白。 她在人民医院待了18年,从26岁穿起白大褂,到现在鬓角藏着几根银白,手里过的病历能装满三个铁皮柜。 患者都认她,挂号处的张姐总说“林医生的号得抢,老头老太太半夜就来排”,有回78岁的王奶奶攥着她的手哭,“要不是你盯着我换药,我这条腿早锯了”。 她自己也没想过要走,总觉得医生嘛,看好病就行,诊室门一关,外面的事都跟听诊器里的心跳声无关。 白大褂口袋里总装着薄荷糖,给哭闹的小患者剥开时,糖纸窸窣响得像春天的新叶,有次给4岁的妞妞剥开时,她突然指着窗外说“林阿姨,糖纸在发光呢”,那一刻诊室里的消毒水味好像都淡了些。 2005年秋天入职那天,带教老师让她跟着查房,她在病历本上写“患者晨起血压130/80,自述昨晚梦到过世老伴”,老师皱眉“记这些干嘛,写数值就行”,她没改,后来才知道那老人有高血压合并焦虑症,那句梦话成了用药调整的关键。 2018年升任内科组长后,科里来了几个年轻医生,她带着查病房,总说“病历要写全,患者说的‘有点疼’得问清楚是刺痛还是胀痛”,有小伙子嘀咕“林姐,现在都电子病历模板了,哪有功夫抠这些”,她没吭声,只是第二天把自己2006年的手写病历本摊在桌上,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记着“患者女儿说母亲爱吃腌菜,建议低盐饮食”。 去年冬天科室调整,新上任的主任开大会,说“咱们要抓效率,门诊量、科研指标都得往上冲”,顿了顿看向她,“有些同志经验丰富,但观念得更新,别总抱着老一套不放”。 那天下午她去门诊,给一个咳嗽的孩子听诊,孩子妈妈不耐烦地刷手机,“医生你快点,我还得接老大放学”,她刚想说“听听肺里有没有啰音”,隔壁诊室的年轻医生已经叫了下一个号,电子屏“请XXX到3诊室”的提示音刺得她耳朵疼。 有人猜她是没评上副主任医师闹情绪,毕竟去年公示名单里确实没她名字。 只有老护士长知道,她抽屉里锁着37封患者手写的感谢信,最厚的那叠是2019年疫情期间,隔离病房外家属托人递进的,纸页边缘都磨毛了,上面写着“林医生隔着防护服比划,说我爸能喝小米粥了,我当时就哭了”。 她每周三下午固定留半小时给复诊老人打电话,问“降压药吃完没?脚踝还肿不肿?”,有次刚拿起听筒,主任助理敲门进来,“林姐,下午三点科室开会,讨论明年科研课题申报”。 她捏着听筒没动,电话那头82岁的李爷爷说“小林啊,我这两天头不晕了,就是你开的那个药,吃完老想睡觉”,她赶紧记在本子上,“那咱们把剂量调小点,明天您来一趟,我再看看”。 等她匆匆赶到会议室时,主任正指着PPT说“咱们要向XX医院看齐,今年至少发两篇SCI”,见她进来,语气淡了些,“林医生来了?正好,你负责的那个慢性病管理项目,数据量不够,先停了吧,把精力放科研上”。 她攥着记录本的手指泛了白,本子上李爷爷的用药调整方案,墨迹还没干透。 你说,到底是记住每个患者吃药后想睡觉的细节重要,还是凑齐科研数据发论文重要? 她递了辞职信,院长找她谈了三次,说“给你加绩效,评职称优先考虑”,她只是笑,“院长,我想回去好好看病,不用惦记谁今天没跟我打招呼,不用琢磨PPT里的‘创新点’怎么编”。 现在她在城东那家私立医院坐诊,挂号费是以前的三倍,王奶奶还是每周四来,提着自家蒸的馒头,“小林啊,这里不用抢号,你说话也不用急急忙忙的,真好”。 老护士长说,人民医院内科诊室的墙上,还贴着她当年手写的“就诊须知”,第一条是“别急,慢慢说,我听着呢”,新来的医生擦玻璃时想揭掉,被排队的患者拦住了,“别动,这是林医生写的”。 别让办公室的是非,盖过你真正想做的事——就像她白大褂上的褶皱,都是给患者听诊时蹭的,却比任何勋章都亮。 那天收拾东西,她把薄荷糖分给科室的小护士,“拿着,哄孩子用”,糖纸在阳光下闪着光,像她18年前刚入职时,眼里的星星。 现在诊室里,她给患者开药时,总会多说一句“这个药可能有点犯困,要是开车就换成晚上吃”,说完自己先笑了,好像又听见当年那个小患者剥开糖纸的声音,窸窣,清亮,像从未被风吹过
44岁的这位医生给所有职场人提了个醒。她离开人民医院,不是因为医术不行,也不是
小杰水滴
2025-11-25 13:38:21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