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越压越重?不是治不好,是你没找对 “风动” 的根源】 我接待过太多被抽动症折磨的家庭 —— 孩子频繁眨眼、吸鼻子、耸肩,甚至清嗓子、甩胳膊,严重时还会说脏话。家长们试过西药抑制、行为干预、针灸推拿,可症状要么暂时缓解,一遇考试、换季就反复,要么孩子越被指责 “别乱动”,抽动得越厉害,甚至变得自卑孤僻,不敢和同学交往。 他们大多是带着 “实在没办法了” 的心态找来,以为我有什么 “特效药” 能立刻止住抽动。 其实,只要愿意从根源调理,配合生活养护,80% 的孩子都能明显改善,翻看我的门诊随访记录,很多孩子已经能正常上学、社交。 这不是我医术高明,而是太多人对抽动症的认知,从一开始就偏了方向。在不少人眼里,这是孩子 “故意捣乱”“坏习惯改不掉”,或是单纯的神经系统问题,只想着 “压住” 表面症状,却忽略了背后的脏腑根源。 我40多年中医儿科临床经验告诉我: 抽动症不是孤立的 “动作异常”,而是孩子肝、脾、心三大脏腑功能失调,再加上环境刺激、情绪压力叠加的结果 —— 只盯着眨眼、耸肩的症状下功夫,注定反复难愈。 中医儿科常说 “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抽动症的根源,多半绕不开这三点: 第一,肝风内动,筋脉失养。 孩子本就肝气偏旺,再加上现在电子产品过度刺激、家长过度要求、学习压力大,很容易导致肝气郁结,化生火风。就像火苗窜动带动树枝摇晃,肝风一动,就会扰动四肢筋脉,引发眨眼、耸肩、甩头这些不自主的抽动。这类孩子多伴有脾气急躁、容易哭闹、睡眠不安,甚至睡前翻滚、磨牙。 第二,脾虚痰湿,阻滞气机。 现在很多孩子挑食偏食、爱吃零食甜食、生冷饮料,长期下来脾胃运化失常,痰湿内生。痰湿堵在体内,会影响气血流通,进而加重肝风扰动,形成 “脾虚→痰湿→风动” 的恶性循环。这类孩子的抽动多是 “黏腻型”,比如频繁清嗓子、吐口水,同时伴有面色萎黄、大便黏马桶、食欲不振。 第三,心神不宁,动静失序。 肝脾失调日久,气血不足以滋养心神,孩子会变得敏感、焦虑,外界一点小刺激就会诱发抽动。更关键的是,家长的焦虑会直接传递给孩子 —— 看到孩子抽动就指责、催促,孩子压力越大,心神越不宁,抽动越频繁,形成 “家长焦虑→孩子紧张→抽动加重” 的死循环。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吃了抑制抽动的药,能暂时控制,但一停药、遇压力就反弹,甚至症状加重 —— 只治 “标” 的抽动,没调 “本” 的脏腑。 在临床中,我始终坚持 “平肝熄风、健脾祛湿、安神定志” 的调理思路,辨证用药 + 生活养护双管齐下: 针对肝风内动为主的孩子,用天麻钩藤饮打底,搭配菊花、炒白芍平肝潜阳、舒缓筋脉,缓解眨眼、耸肩等抽动; 针对脾虚痰湿明显的,加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祛湿,配合桔梗、玄参清利咽喉,改善清嗓子、吐口水的症状; 针对心神不宁的,加远志、酸枣仁、合欢皮安神定志,同时必须和家长沟通:减少指责、多鼓励,睡前 1 小时停掉电子产品,多带孩子户外活动疏肝理气。 上周复诊的 6 岁男孩童童,就是典型案例。 初诊时频繁眨眼、吸鼻子,严重时耸肩,家长说试过西药,一吃就没精神,停药就反弹。我看他舌质偏红、苔薄腻,脉象弦数,判断是 “肝风内动 + 脾虚痰湿”。 用药 1 周后,童童睡眠变稳,眨眼次数减少;调理 1 个月,抽动基本消失,吃饭也香了,家长说孩子现在敢和同学一起玩,自信多了。 抽动症真的不是疑难杂症,很多时候治不好,只是没找对方向。别把它当成孩子的 “坏习惯”,更别盲目压制症状,多想想背后藏着的肝脾失调、情绪压力。从根上调理脏腑、改善习惯、舒缓情绪,孩子的抽动自然会慢慢消失。 这才是真正让孩子摆脱抽动困扰的断根方案。希望家长们能听进去,别再让孩子被 “指责” 和 “反复的症状” 消耗。我是中医儿科主任孟牛安,守护孩子的健康与自信,是我不变的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