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一些媒体很困惑,因为他们觉得西欧、南欧及北欧的国家每年创造26万亿美元的GDP,却无法碾压GDP只有2.5万亿美元的俄罗斯。 反而在乌克兰的援助问题上陷入两难。英国《每日电讯报》的报道揭开了关键困境:乌克兰急需的 600 亿欧元资金迟迟无法凑齐,其财政储备将在明年 1-2 月耗尽,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欧洲失去美国支持后暴露的援乌能力短板。 经济数据的纸面优势难以直接转化为战时援助力。欧洲多国虽坐拥高额 GDP,但长期以来的经济结构和财政状况限制了实际投入。 德国、法国、意大利等主要经济体均面临赤字高企的问题,法国 2023 年赤字已升至 GDP 的 5.5%,企业破产率超过疫情前水平,意大利更是欧盟赤字最高的国家之一。这些国家即便有心增加援乌投入,也不得不顾虑国内经济压力。 反观俄罗斯,尽管 GDP 总量远低于欧洲,但通过集中资源保障核心领域,形成了与经济规模不匹配的持续作战能力,这种资源调配效率上的差异,让欧洲的经济优势难以发挥作用。 欧盟内部的分歧进一步削弱了援助合力。冯德莱恩提出的三项援乌融资方案,从自愿赠款到动用冻结的俄罗斯资产,无一不引发争议。 北欧国家承担了北约近三分之一的对乌军事援助,却面临其他成员国贡献不足的不公平现状,瑞典外交大臣直言这种模式完全不可持续。 匈牙利、斯洛伐克则明确拒绝进一步出资,欧尔班批评举债援乌是 “向未来世代收费”,斯洛伐克也对动用俄资产资助军事行动持反对态度。 比利时作为欧洲清算银行所在地,因担心法律风险和仲裁赔偿,始终要求欧盟提供集体担保,导致相关方案迟迟无法落地。这种各有盘算的状态,让 600 亿欧元的资金缺口成了难以跨越的鸿沟。 美国政策的转向让欧洲的短板彻底暴露。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美国大幅削减对乌直接军事援助,迫使欧洲填补缺口,但欧洲的军事工业基础早已难以支撑这种转型。 三年来,欧洲向乌克兰提供的 155 毫米炮弹仅 100 万发,不及美国的三分之一,而乌军每天就需消耗 6000 发,欧洲的产能最多只能满足六分之一的需求。 欧洲在情报、防空、电子战等关键领域长期依赖美军支持,北约半数以上的战斗机和攻击机由美国提供,这种军事上的 “路径依赖”,让欧洲即便想独立支持乌克兰,也缺乏必要的硬件支撑。 冻结俄罗斯资产的设想虽看似可行,却受制于复杂的法律和政治障碍。 全球冻结的俄资产约 2600 亿欧元,其中 1850 亿欧元存于欧洲清算银行,但动用这些资产需所有成员国一致同意,且面临俄方对等反制的风险。 欧盟虽在 2025 年 11 月同意使用资产收益提供 450 亿欧元贷款,但技术细节的争议让资金到位时间推迟到 2026 年,远水难救近火。 乌克兰每月 30 亿美元以上的预算赤字、超 5000 亿美元的重建需求,以及前线持续的物资消耗,都让欧洲的援助显得杯水车薪。 这场冲突让欧洲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GDP 的体量不等于实际影响力,缺乏统一的战略目标和成本分担机制,再庞大的经济规模也难以转化为持续的援助能力。 当政治意愿与经济压力碰撞,当内部分歧遇上外部依赖,欧洲在俄乌问题上的尴尬处境,或许正是其地缘政治地位的真实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