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中方无视其“最后通牒”,爱沙尼亚称耐心已经快耗尽,这是最后警告了! 爱沙尼

盈盈赢梯 2025-11-25 17:06:36

抱怨中方无视其“最后通牒”,爱沙尼亚称耐心已经快耗尽,这是最后警告了! 爱沙尼亚外长察克纳最近放出狠话,直指中国“无视最后通牒”,口气不小,话说得挺重。 按他的说法,中国要么站他这边,要么就别怪他们翻脸。他还强调,这已经不是警告,而是“最后警告”。 可问题是,一个波罗的海的小国家,居然给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下最后通牒,这话一出,不止中国民众愣住了,连不少欧洲国家也有点听不懂这节奏。 事情的起因不复杂。爱沙尼亚希望中国在俄乌冲突的问题上,对俄罗斯“划清界限”,甚至是“切割”。 换句话说,就是逼着中国表态——你到底跟谁走得近?是我们西边这伙人?还是你邻居俄罗斯? 但中国的回应显得特别冷静,让塔林方面感觉像是对着空气喊话。察克纳的情绪也因此升级,直接认定中国选择“继续站在俄罗斯一边”,还称中国的态度“令人失望”。 这场外交交锋体量上的悬殊,加上逻辑上的不对等,使得这场“最后警告”显得格外突兀。 爱沙尼亚的急躁,其实并不难理解。从历史上看,波罗的海三国对俄罗斯的戒备心理根深蒂固。 上世纪被苏联吞并的经历,给他们留下了难以抹去的伤痕,哪怕现在已经是北约成员,心里依然没底。 近几年,爱沙尼亚的安全焦虑已经从嘴上落到了行动上。花大价钱修边境墙、和芬兰商量怎么样限制俄罗斯舰艇自由出入波罗的海,每一件事都透露出一个信息:他们不信俄罗斯,连一点风吹草动都要提防。 这也是为什么,爱沙尼亚在俄乌冲突中表现得特别激进,仿佛自己就是乌克兰的“邻居亲戚”。它想让西方,尤其是美国,知道自己站得有多稳、表忠心有多用力。 尤其是在当前美国政策节奏发生调整的背景下,这种“前线国家”的角色就更显得重要。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对北约盟国提出了更高要求,谁表现得“够硬”,谁才有可能获得更多安全支持。 所以,爱沙尼亚这番“最后通牒”,其实说给两个对象听:一个是中国,另一个是美国。对中国,是施压;对美国,是表态。 只是这种做法在逻辑上有些拧巴:一边想保安全,一边又想得罪潜在合作伙伴。 把中俄关系看成是“铁哥们儿联盟”,其实就是一厢情愿的误读。中国和俄罗斯的合作,更多建立在利益契合和现实需要上。 中国外交讲究一个“讲理”,不是谁和谁吵架,就赶紧选边站。 中俄关系的合作面主要集中在能源、基础设施、边境贸易这些领域。并不以“反对谁”为出发点,而是看有没有共赢的空间。中国也多次强调,战略协作不是对抗性联盟。 欧洲内部的声音也并不一致。像斯洛伐克总理菲佐等人就对“凡事跟美国走”的策略提出过质疑。法国和德国则更关注中欧贸易的稳定性,毕竟中国对它们来说是重要的出口市场。 在这种多元声音的背景下,爱沙尼亚的立场显得有点走极端。它把地缘焦虑无限放大,结果反而让自己在欧洲内部也显得“太躁了”。 在国际政治的大棋盘上,小国的生存之道往往不是高调挑事,而是找准位置、稳住节奏。用一个比喻来说,小朋友非要在两头大象中间跳迪斯科,踩着谁的脚都不妙。 回头看,爱沙尼亚如果少一些情绪,多一些战略理性,也许就不会把外交空间逼得这么窄。比如,中国推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就给不少小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发展机会。 如果爱沙尼亚能把眼光放在怎么和中国合作,比如改造塔林港或者发展数字经济项目,搞搞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收益可能远比喊话有用得多。 中国在中东欧的投资早就不是新鲜事了。像匈牙利、塞尔维亚这些国家,已经在基础设施、能源等领域尝到了“真金白银”的甜头。爱沙尼亚完全可以选择务实路线,而不是靠喊话吸引眼球。 这场“最后通牒”看上去声势挺大,但没有实质性的后手支撑,很可能只是塔林方面的一场“政治秀”。 既不能真正改变中国的态度,也难以撬动更大的国际格局。 当今世界局势复杂多变,从中东冲突到全球通胀,谁都在找稳定的合作对象。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靠新能源、数字经济、绿色产业这些硬实力,正逐渐拓展自己的全球朋友圈。 参考资料: 爱沙尼亚:感谢中方、赞赏中方.--观察者网

0 阅读:67

猜你喜欢

盈盈赢梯

盈盈赢梯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