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天,美日两国各摔一架无人机,还都是一个型号】 当地时间23日下午,它在北九州机场着陆时突然“失控”,机尾狠狠砸在跑道上,螺旋桨当场变形,垂尾刮得面目全非,机身直接来了个“屁股着地”的狼狈姿势。 日本国土交通省隔天就给这事儿定了性——“重大事故”,还派了运输安全委员会专门调查,光是清理现场就导致多架民航班机延误,堪称“赔了夫人又折兵”。 更让日本海保肉疼的是,他们手里总共就3架MQ-9B,这一下就折损了三分之一,相当于东海、日本海的海上监视网直接破了个大洞。要知道,日本去年花大价钱引进这型无人机,就是想靠着它的长航时能力盯紧周边海域,甚至配合美军搞所谓的“联合态势感知”。 如今主力装备摔成重伤,短时间内根本补不上这个缺口,之前吹的“24小时全域监控”牛皮,算是彻底破了。 这边日本海保还在心疼机队,那边美军的“死神”也栽了。 驻韩美军一架MQ-9在11月24日凌晨4点35分,正从群山基地起飞执行“例行监视任务”,突然在空中失控。为了防止无人机坠落到居民区引发伤亡,美军只能硬着头皮启动“自毁程序”,让它一头扎进了群山附近的海域。 虽说没造成人员伤亡,但这架能挂“地狱火”导弹的察打一体无人机,单机造价就高达3000万美元,换算成人民币快2个亿,就这么平白无故沉了海底,比放烟花还败家。 有意思的是,这架坠毁的MQ-9刚部署到朝鲜半岛不到三个月。今年9月美军把它派到群山基地,打的算盘打得噼啪响:一方面盯着朝鲜西海岸的军事动向,另一方面借着8500公里的续航里程,偷偷窥探黄海周边的解放军活动。 结果“偷窥神器”没当几天,就以“失控坠海”的方式收场,不仅让美军的实时情报网出现断档,更暴露了装备的致命问题——号称能在“高危环境下执行任务”的尖端无人机,居然在和平环境下掉了链子。 其实MQ-9系列早就有“掉链子专业户”的名声。早在2009年,美军就摔了18架MQ-1和MQ-9无人机,事故率高达8.26/10万飞行小时,其中78%都是机械或电气故障引发的。 到了2025年4月,美军在也门更是一个月内丢了7架MQ-9,当时就有官员承认“这型装备的可靠性越来越差”。 这次美日摔的虽然型号略有不同——美军的是基础型MQ-9,日本的是强化海上侦察的MQ-9B,但核心系统都来自通用原子公司,说白了就是“换汤不换药”,出问题也在情理之中。 更值得琢磨的是,这两起事故背后,藏着美日在亚太搞军事扩张的急功近利。日本近年来一门心思往“奥库斯”联盟里钻,刚以正式成员身份参加完联合军演,就想靠MQ-9B打造“海上监控闭环”,结果连最基本的着陆都搞不定。 美军则是把亚太当成了“武器试验场”,短短一个月内,又是往菲律宾派MQ-9,又是在韩国部署新机,恨不得把无人机贴到别人家门口,却连装备维护和人员培训都没跟上。这种“重部署、轻保障”的玩法,不出事才怪。 现在最尴尬的当属美日双方的公关。日本海保嘴上说“机体整体没事”,但内行人都知道,这种着陆冲击很可能让机身结构留下暗伤,后续大修至少要半年,这期间东海的监视任务只能靠老飞机凑数。 美军更别提了,对于“失控原因”含糊其辞,只说“正在调查”,却绝口不提会不会是信号干扰——要知道在半岛这种敏感地区,GPS信号被干扰的可能性可不是没有,只是美军拉不下脸承认罢了。 美日刚在南海、黄海搞完联合军演,还宣称“要强化地区威慑力”,转头就用两场坠机证明:所谓的“军事优势”不过是纸糊的。 MQ-9这型无人机确实参与过不少实战,比如2020年暗杀伊朗指挥官苏莱曼尼,但那都是在对手防空薄弱的地方“捡便宜”。 到了亚太这种大国博弈的舞台,别说真刀真枪的对抗,就算是日常部署都频频掉链子,足以说明美军的“技术神话”正在褪色。 当然,我们也得警惕美日会不会“狗急跳墙”。 就像上次“尼米兹”号摔了舰载机后,美军还留着P-8A到处搜寻一样,这次美军大概率会增派侦察机盯着坠海地点,生怕无人机残骸被捞走。 日本也可能借着“补充装备”的由头,向美国追加采购MQ-9B,进一步强化军事存在。这些小动作背后,本质上是想靠“秀肌肉”掩盖自身的短板,但从这次坠机来看,越折腾只会越暴露问题。 说到底,美日同日摔无人机这事儿,就是给亚太军事化敲了个警钟:靠堆装备、搞联盟来刷存在感,终究是“空中楼阁”。MQ-9摔在海里可以捞,但装备可靠性的漏洞、军事扩张的焦虑,可不是那么容易补上的。 这场“同日双摔”的闹剧,与其说是事故,不如说是对美日亚太战略的一记响亮耳光——想靠着霸权逻辑在别人家门口耀武扬威,最终只会摔得鼻青脸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