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96旅旅长姜玉贞被板垣师团砍下头颅泄愤,随后鬼子的举动令人难解,竟然为全军覆没的196旅立了一块碑,上面写着“中国无名战士慰灵塔”。 姜玉贞1894年出生于山东省菏泽县一个贫苦农村家庭,早年父亲去世,由母亲独自抚养长大。他从小参与农活,1913年投身军旅,加入陕西督军陆建章部下商震团,从普通士兵起步。1916年,该部队转入阎锡山晋绥军系统,姜玉贞随之进入山西。次年,他进入山西陆军干部营接受训练,学习战术和指挥技能。毕业后任排长,在边境巡逻和小型冲突中积累经验,逐步升迁。北伐战争后,他进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进修,掌握现代军事知识。1930年代初,姜玉贞升任营长,后逐步成为196旅旅长,负责山西地区的防务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前,他率部在阳泉等地布防,组织部队修建工事和训练士兵。1937年7月,日军入侵华北,姜玉贞指挥部队赶赴雁门关一带,途中因战况变化多次调整部署。在南撤过程中,部队在铁角岭与日军小股力量交火,造成一定伤亡。 姜玉贞作为外省人在晋绥军中无派系背景,全凭个人能力和战绩获得阎锡山信任。他在军中注重纪律,亲自检查部队装备维护,确保士兵枪支清洁。1937年9月,部队抵达崞县时,已行军多日,官兵体力消耗较大。阎锡山选择姜玉贞执行原平阻击任务,一方面因其部队位置最近,便于快速到位;另一方面因其忠诚和实战经验。姜玉贞早年经历磨炼出坚韧性格,从底层士兵到旅长,参与多次小规模战斗,负伤数次但坚持指挥。抗日初期,他离开寡母幼子,奔赴前线,体现出军人责任感。部队编制约4000人,装备以步枪和机枪为主,缺乏重型武器。姜玉贞在指挥中强调阵地固守,训练士兵使用手榴弹反击敌方进攻。 1937年9月30日下午,姜玉贞率196旅抵达山西崞县,接到阎锡山电报,命令部队连夜赶赴原平镇,死守7天。该任务旨在为忻口主阵地集结兵力争取时间,原平镇位于滹沱河东岸,靠近太同公路,战略位置关键。日军第五师团由板垣征四郎指挥,属甲种师团,装备飞机、重炮和坦克,兵力数万,直扑太原。阎锡山调集晋绥军、中央军和八路军力量,组织忻口会战,但需时间构筑防线。196旅兵力约4000人,后增援一团,总计5000人左右。10月2日,日军先头部队逼近原平,中国守军开火阻击,打退初次进攻。 战斗从10月4日升级,日军独立第15混成旅团迂回而来,使用飞机轰炸和重炮覆盖阵地。守军伤亡增加,阵地多次被突破,但反复反击。日军坦克推进,守军用手榴弹和炸药包破坏部分车辆。到第7天,守军伤亡过半,剩不到2000人,弹药短缺。阎锡山再发电报,要求坚守额外3天。守军转为近身肉搏,使用刺刀和工兵铲对抗日军步兵。战斗持续到10月13日,原平镇多处建筑损毁,守军阵地缩小。撤退命令下达后,姜玉贞组织残部通过地道突围。他腿部中炮弹碎片,行动受阻,在追击中被日军俘获,后遭砍头。 板垣师团士兵砍下姜玉贞头颅后,继续清扫战场。196旅大部官兵阵亡,总牺牲约4300人。日军在战斗中也付出代价,推进速度受阻。原平阻击战拖延日军南下步伐,为忻口集结赢得宝贵时间。守军坚持10天左右,超出原定计划。日军面对守军抵抗,留下心理影响。这场战斗属于忻口会战外围作战,体现出中国军队在装备劣势下的顽强。日军使用火焰喷射器等武器,造成守军额外伤亡。突围中,仅少数官兵逃脱。 原平战斗结束后,日军控制该镇,清理战场遗留武器和尸体。两年后,即1939年,日军在原平镇竖起石碑,碑正面刻“中国无名战士慰灵塔”,背面用日文记录悼念阵亡的4300多名中国战士。该碑位于镇上开阔地带,用灰色石料雕琢,高数米。日军士兵挖掘基座,固定碑体,碑文内容简短,直接列出阵亡数字。这碑表达日军对守军抵抗的注意,但未改变侵略本质。碑块后来在战争中残损,裂痕出现,部分石块脱落。 姜玉贞阵亡后,遗体未完整收殓,头颅被日军带走,躯体埋于战场附近。部队报告其牺牲,阎锡山追晋其军衔,记录入抗日史册。196旅残部撤离后重组,补充新兵,继续参与山西作战。原平阻击战成为忻口会战重要组成部分,拖延日军进攻节奏。碑作为战场遗迹保留,战后原平镇居民返回,清理废墟,重建房屋。历史资料显示,这碑反映日军对顽强抵抗的反应,但不影响其暴行记录。姜玉贞事迹在抗日战争纪实中多次提及,体现普通军人贡献。 忻口会战后,日军继续推进太原,但付出较大代价。中国军队在山西战场上组织多次阻击,消耗日军力量。姜玉贞的196旅牺牲换来时间优势,影响后续作战部署。碑文内容被翻译记录,保存于军事档案。原平镇逐步恢复,碑成为历史见证,周围环境变化,但字迹仍可辨认。抗日战争期间,类似阻击战多发,体现中国军队决心。姜玉贞从军生涯结束于此,留下阻击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