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南京沦陷,一个工兵营长为活命,跑到寺庙当和尚,谁知却引起日军的怀疑。关键时刻,营长结结巴巴,竟念起了《心经》! 钮先铭出生于1912年江西九江一个普通家庭,早年跟随母亲到当地寺庙烧香,接触佛教文化,记住了金刚经全文。这段童年经历让他对经文有初步了解,后来在军事生涯中偶尔回想。家庭环境一般,他通过努力进入教育体系,展现出对军事的兴趣。1920年代末,他前往日本求学,进入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工兵专业。那里严格的训练让他掌握桥梁建设和防御工事知识,毕业于1930年第二十二期工兵科。回国后,他继续深造,1935年赴法国留学,进入梅齐埃尔工兵学校,学习先进军事工程技术,包括土壤分析和爆炸物处理。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他完成法国陆军见习,积累了国际军事经验。 返回中国后,钮先铭加入国民党军队,迅速投入实战。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参加淞沪会战,作为工兵军官负责修建战壕和桥梁。战场条件艰苦,他指挥士兵挖掘阵地,应对日军炮火。淞沪会战结束后,部队转移到南京周边,他被任命为教导总队工兵团营长,少校军衔。南京保卫战中,他率部守卫光华门和中山门一带,负责加固城墙和设置障碍。日军进攻激烈,他组织士兵修补被炸毁的工事,确保防御线稳定。12月8日晚,卫戍司令部收缩阵地,他调整部队位置,应对连续攻击。12月12日下午,总撤退命令下达,他率工兵营向挹江门方向移动,途中目睹混乱场面。 撤退过程中,挹江门通道拥堵,士兵和百姓挤成一团。他的妻兄谢承瑞,当时任教导总队第一旅第二团团长,在人群中被踩踏致死。这件事让他看到撤退的无序。抵达长江边,无渡江工具可用,唐生智先前命令烧毁船只以坚壁清野。他尝试扎木筏渡江,但掉入水中,抓住圆木游向对岸上元门附近。这段经历标志着他军事生涯的转折,从战场指挥到求生躲藏。 南京城破后,钮先铭游到永清寺,这座小庙占地约6亩,只有三间庙宇,住着三僧两俗。他请求避难,寺内僧人协助他剃度,取法名二觉。日军很快搜查寺庙,要求僧人排队检查手掌虎口,寻找握枪痕迹。钮先铭的手掌有留学时工程实验留下的薄茧,通过检查。但汉奸翻译要求他背诵经文,他回忆儿时所学,背出心经,声音起初不稳,后渐流畅,日军疑虑消除。 三天后,日军征用寺内青壮劳力,包括钮先铭,去江边搬运物品。他看到大量尸体堆积,每具手脚绑绳,显示集体屠杀痕迹。他参与搬运尸体,记录现场位置。在寺内,他用经卷背面绘制地形图,标注抛尸点。这段时期,他目睹日军不定期搜查,一次发现寺内一人穿警服,当场枪杀,这是他亲见的第一起虐杀。寺庙周围尸体达46具,日军用树枝和绳子作为屠杀工具,他被征用运送这些物品。 战火波及永清寺,他转移到鸡鸣寺,继续以僧人身份生活。那里他接触日军伍长山本,山本喜爱书法,他刻制古鸡鸣寺印章赠送。山本常来讨论书法,他借机称呼山本为阁下,获取好感。山本写下保护寺庙的手令,内容为“此系寺宇,皆为良民,应予保护”,这成为寺庙的护身符。 1938年春天,钮先铭在鸡鸣寺安顿,利用手令避免频繁搜查。夏天,他向山本说明寺庙地契在上海,需要取回,获得通行证。8月11日,他从下关火车站出发,沿途经过十七道关卡,出示证件通过。抵达上海公共租界后,打听得知自己被报阵亡,妻子已携幼子改嫁。他短暂停留,次日乘船西去武汉,归队继续抗日。 归队后,他参加武汉会战,负责工兵任务,修建防御工事。后续投身长沙会战,指挥铺设道路和桥梁。1942年,任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独立第十五工兵团团长,参与印缅作战。1943年秋,任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部情报处处长,兼昆明情报处处长。1944年12月,任陆军总司令部参谋处副处长。1945年1月,获陆军工兵上校衔,4月任陆军总司令部第二处处长,主管情报。 抗日胜利后,他随何应钦赴南京,参与受降和接收,负责遣返日军俘虏,任军政部南京战俘管理处处长。12月,任军事调处执行部长春分部国民党方面主任。1946年1月,任北平军事调停执行部国民党方面副参谋长,兼美方顾问组翻译。10月,任国防部第二厅第三处处长。1947年1月,调任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部参谋长、副总司令。1949年赴台,1952年起任国防部大陆工作处副处长。1955年12月退役,转任台北中正书局总编辑。 退役后,他从事文化工作,任华欣文化事业中心主任、台湾电视广播公司顾问、中华文化学院教授。1979年10月退休,后赴美国洛杉矶定居。期间,他著述多部作品,包括抗战时期《释迦牟尼新传》、《西洋世界军事史》。晚年出版《空门行记》、《还俗记》(1971年台湾版),记录南京经历。1980年代,应邀写《南京大屠杀目击记》,载于《南京保卫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 1995年8月,接受台湾媒体采访,讲述南京史实。1996年7月14日,因病在洛杉矶逝世,享年84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