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入常有希望了?G20集团峰会发表宣言:声称集团成员国支持联合国改革,包括支持

红楼背疏影 2025-11-25 19:28:38

日本入常有希望了?G20集团峰会发表宣言:声称集团成员国支持联合国改革,包括支持扩大安理会的成员规模。要知道在今年9月份,时任日本首相石破茂在联合国大会的一次演讲中,就公开表示:“日本要进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但从实质内容分析,这仅是各国达成共识的外交表态,石破茂9月联合国演讲中回避的历史问题、中美俄等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多国竞争的复杂格局,构成了日本入常的三重核心障碍。 宣言仅提及“扩大成员规模”,未明确具体扩容国家,更未涉及新成员是否拥有否决权——否决权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核心权力,若无此权力,新成员与现任非常任理事国在权限上并无本质差异。 2005年联合国曾推进类似改革方案,当时G8也表态“支持扩容”,最终因大国分歧未能达成共识,此次情景与当时高度相似。 石破茂的联合国演讲,凸显了日本入常的历史认知障碍。9月演讲中,他用20分钟阐述“日本对全球发展的贡献”,却对慰安妇问题、二战强制劳工赔偿等历史议题未作任何提及。 韩国代表当场提交抗议文件,朝鲜则发表声明称“未清算战争罪责的国家加入安理会,违背联合国宪章精神”。美国作为其盟友,也私下提示“历史争议未解决,难以获得亚洲国家广泛支持”。 对比德国的态度,可清晰看出日本在历史认知上的不足。德国总理朔尔茨2024年访华时提及入常诉求,主动强调“始终铭记二战罪责”,并承诺增加对二战受害国的援助;而日本2025年军费预算增至9.9万亿日元,却削减了对东南亚二战受害国的未支付赔偿款项。 联合国历史委员会数据显示,日本至今未完全履行1951年《旧金山和约》中的赔偿条款,涉及金额约120亿美元,这成为亚洲国家反对其入常的共识性理由。 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是日本入常难以逾越的障碍,安理会改革需满足两个核心条件:全体成员国三分之二同意,且中美俄英法五国常任理事国全票通过。 俄罗斯外交部明确表态“反对未彻底解决历史罪责的国家成为常任理事国”;中国则提出“扩容需兼顾地区平衡”,隐含亚洲已有中国作为常任理事国,新增日本不符合地区力量平衡的立场;美国表面支持,却在国会听证中明确“不支持新增拥有否决权的常任理事国”,实质上为日本入常提供了一张空头支票。 多国竞争的格局,使日本难以获得地区代表资格。印度、巴西、德国与日本组成“四国入常联盟”,但四国间存在明显竞争关系。 印度2025年GDP超过英国,人口达14.2亿,作为发展中国家代表,在联合国获得不结盟运动多数国家支持;巴西作为南美第一大国,获得拉美33国中28国的公开支持;德国经济规模比日本高1.2万亿美元,且已彻底清算历史问题,在欧盟内部形成较高共识。 四国中日本的支持率长期处于最低水平,联合国最新民调显示,全球仅23%的国家支持日本入常,较印度低31个百分点。 日本的“经济外交牌”效力也已减弱。上世纪90年代,日本通过经济援助换取支持,巅峰时期曾向120个国家提供与入常诉求绑定的援助,但2025年日本GDP增速仅1.1%,连续8年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更关键的是,中国已成为7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日本对非洲的援助占比从2010年的18%降至2025年的5%,此前接受日本援助的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已公开表示支持印度入常,反映出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提升。 此次G20表态的影响力较2005年更弱,“四国联盟”内部共识也已松动——印度总理莫迪在G20期间公开强调“应优先考虑发展中国家代表”,明确将日本界定为发达国家阵营的竞争者。 2025年日本对华出口下降8%,汽车产业在东南亚的市场份额被中国车企挤占12个百分点,企业更关注市场份额维护,对入常等政治目标关注度较低。 即便在支持入常的自民党内部,分歧也客观存在,前首相安倍晋三之子安倍宽信表示“应优先解决少子化与经济增长问题,入常议题可延后十年再议”。 G20成员国仍会维持“支持改革”的表态,但不会主动推动具体方案——常任理事国不愿稀释权力,非常任理事国担心权限受损,“扩容”更多成为外交场合的表态性辞令。 另一个关键因素是安理会扩容后的效率问题,当前五国常任理事国达成共识平均需6个月,若新增3至5个常任理事国,决策效率可能进一步降低。 中美俄对此有明确认知,因此对扩容始终保持“口头支持、实际拖延”的态度。日本试图借助G20宣言打破僵局,无异于试图让缺乏改革动力的各方,协助自己突破根本无法逾越的障碍。 日本入常的核心诉求是实现从“经济大国”到“政治大国”的转型,但这一进程缺乏两大基础支撑:彻底清算历史的诚意与独立的大国实力。 G20宣言仅是对日本入常诉求的一剂“安慰剂”,若进入联合国投票阶段,此前表态支持的国家或选择弃权,或追随常任理事国立场投反对票。日本的入常诉求,仍将在历史认知与现实实力的双重门槛前长期停滞。

0 阅读:36
红楼背疏影

红楼背疏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