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苔藓虽然小巧,却是植物界第二大类群,光在中国就有约3300种。研究人员在西藏亚东县发现了曾被宣布为野外灭绝的拟短月藓,通过实验室培养确认了它的"死而复生"。一项由英国科学家完成的研究,从南极海岸永久冻土层1.4米深处采集了部分苔藓样品。这些苔藓在黑暗、寒冷、缺水的环境中沉睡了十几个世纪,但经过实验室培养一个多月后却成功复苏,长成了新的植物体。这种顽强的生命力堪称罕见。但其实,苔藓本来就是植物界的“生存大师”。作为地球上最早登陆的植物,5亿年前它们就开始从水中向陆地拓展,让荒芜的陆地逐渐变得生机勃勃。如今,从南极到戈壁,从高山到城市墙壁,到处都有它们的身影。苔藓之所以能在各种严苛环境中生存,都要得益于它的三大“法宝”:个体微小,只需很少的水分和养分就能存活;通过孢子繁殖,数量庞大;最重要的是具备“变水性”特性——在干旱时进入休眠状态,一旦遇水就能迅速恢复生机。除了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苔藓还有着多样化的无性繁殖方式。超过60%的苔藓都是雌雄异株,在难以通过有性繁殖时,它们能通过“克隆”来延续种群。别看苔藓个头小,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却不容小觑。茂密的苔藓群落能像海绵一样截留雨水,在旱季缓慢释放,调节局部小气候。其中,泥炭藓更是“吸水冠军”,其吸水量可达自身干重的10-25倍,堪称“天然水库”。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泥炭藓还曾因吸水性好而被用作药棉替代品包扎伤口。然而,市场需求导致野生苔藓被大量采挖,加上生态环境破坏和全球变暖,苔藓正面临着生存威胁。2021年9月,我国首次将5种苔藓植物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为苔藓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文章来源于深圳市中国科学院仙湖植物园副主任、研究员张力在的演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