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豆包历害,为了找寻这一朵菌子(如图)的名字,我曾经用手机的扫描识物功能扫过。 还用百度识图查询过,我也在头条上征询过,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 用手机识别扫描功能,它竟然说是香蕉皮,真是笑落了大牙。 昨天偶尔想起豆包上也有识图功能,于是就发了一张图传上去,问这是什么菌。 它经过一会儿的思考,就给出了答案:大丛耳菌,也叫兔耳朵。 还详细作了讲解,科属,特性,生长环境等等。 还特别强调,大丛耳菌现在还没有资料证明它的可食性,也有说可以食用的。 但强调此菌有毒,最好不要食用。 这种菌生存数量极少,我就是那年才看见这么两朵。 这名字也可谓取得形象毕真,兔耳朵,还真像几个兔子耳朵排放在一起的。 从这可证明,豆包的功能比百度高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