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引用虚拟案例:"流水线车工为回击挑衅,主动申请每月无偿加5个班"。注意⚠️虚

如波谈世界 2025-11-25 22:36:19

文中引用虚拟案例:"流水线车工为回击挑衅,主动申请每月无偿加5个班"。注意⚠️虚拟案例综述不当,相信光明日报引用网友来源有兹,虚拟意味着编造,别说副总编辑,就是小编也不会瞎编一条。 这里的教训,就是感性新闻学中所揭示的现代社会的典型特征,在移动互联时代,这是一个事实,报道,舆论一键生成由感性新闻学构成的世界。事实刚刚发生,在古代,京城可能一个月后才知道出大事了;在一百年前的北平,美国和日本正向外务总长申请电台,只有电报,远东、大洋彼洋的大事,等上海的英文报纸也要好几天;三十年前的北京,好多报纸还没有电子版,事实和报道常常是隔离的,舆论还没有穿鞋。等电视达到颠峰状态,上电视也是容量也是极其有限,不上电视报纸就没有热度,遑论舆论。今天,这三个元素一键生成,当报道也是刚刚出街,编辑和小编还没有反应过什么事情,看报的人大部分人也就扫了一眼过去了,结果舆论已经提前生成。这个时候,引用这样的案例,如果不真正在网上,根本没有这个敏感,所以当编辑和小编落笔时,没有这个第三元素意识,舆论已经形成。当然,以上前提也有预设,就是相信光明日报的评论引用的网友评论真实存在。看到有留言说,这是段子,其实一直在网上,根本就没有刷到这个梗。还是相信,光明日报小编,不知道从抖音、视频号还是头条还是微博的评论区,发现这一条,当作素材引用。但,这个无偿加5个班回击日本高市早苗挑衅,这个响应,极目所见几万条评论中,不是普遍现象,哪怕是真实的,也是很孤立的一个评论,评论最大的特点是见微知著,显然,小编和副总编辑的问题是对大众的舆论,网络的舆论缺乏感知同温。

0 阅读:1

猜你喜欢

如波谈世界

如波谈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