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印度消息 11月24日,印度政府正式宣布,全球所有使领馆全面恢复给中国护照办旅游签,不再只限北京、上海、广州、香港四个地点。 一开口就不含糊:五年没见,现在全开,是欢迎还是算计? 五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把全球旅行按下暂停键,中印之间的旅游往来也被打入“冷宫”。 现在,印度突然宣布,自11月24日起,全球所有印度使领馆重新恢复为中国护照办理旅游签证。 这事可不是小修小补,而是一次完整的“大放行”——再也不是只在北京、上海、广州和香港四地“试水”,而是全球放开。 配合上10月底加尔各答到广州的直航复航,这波操作看起来像是提前准备好的“双保险”:航线开了,签证也通了,印度这是打算正式请中国游客“重新入场”了。 问题来了:印度真的是欢迎游客,还是在算经济账?这门“旅游生意”,到底图的是什么? 别看印度平时在外交场合上挺强硬,但在旅游这件事上,它真的有点“等不及了”。 疫情之前,中国游客每年在印度的消费总额接近20亿美元,占据了印度入境旅游收入的相当比例。 这个数字不是吓人的空话,是实打实的票子。 可疫情之后,印度的旅游业一度跌进低谷。 酒店空置、商铺冷清、景点发霉,整个行业像被按了暂停键,急需“回血”。 更要命的是,周边其他国家早已经抢跑,泰国直接免签,日本手续简化,越南电子签开绿灯。 游客去哪儿花钱,不用多想,如果印度还继续“设卡设限”,那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捞金,自己在原地吃灰。 这次放开签证,说白了,就是一次“经济驱动下的政策松绑”。 不是情怀,不是友好,是要抢回失去的市场份额。 别以为这只是中央层面的决策,这背后还有地方的“小算盘”。 以加尔各答为例,10月底刚刚复航的加尔各答—广州直飞航线,就是由地方商会反复呼吁、多次提交倡议之后才落实的。 西孟加拉邦的商界对中国市场有着极强的依赖,尤其是在小商品、纺织品、矿产出口领域。 没有航线、没有游客,很多小企业根本撑不下去。 这时候签证政策突然“全球放开”,其实就是给这些地方经济“松绑”,也是为了拉动就业。 酒店、餐饮、零售、交通,这些行业都在等着游客回来“点火”。 印度正试图通过旅游业带动一波就业潮。 毕竟,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靠制造业恐怕一时半会拉不动,旅游这种“见效快”的行业,自然成了救急工具。 看起来挺美,但真正要落地,还得过“门槛”这关。 不少中国旅行社反馈,早在今年7月印度就搞了一个“小范围试点”,但签证通过率低得发指。 有游客因为银行存款数字“不够看”、行程安排“不够清晰”就被拒签。 说白了,印度想要的是“高消费、有实力”的游客,普通人想来玩一趟,难度不小。 而且,印度的签证审查一直被吐槽“看人下菜碟”,对中国申请人尤其“谨慎”。 这次虽然说是“全面恢复”,可如果审查机制不变,那不过是换了个说法,门还是虚掩的。 更别说治安问题和服务短板,外国游客在印度遭遇宰客、骚扰、甚至盗抢的案例并不少见。 中文标识匮乏、景区缺乏应急机制、投诉渠道不透明,这些问题没有解决,就算签证批了,也未必有人敢去。 印度旅游局在11月承诺,将提升景区的多语言服务系统,特别是增加中文导览和紧急响应机制,这个方向是对的。 但如果只停留在“说说而已”,那游客来了还会走,甚至一走不回头。 有专家建议,印度可以参考泰国建立“安全旅游示范区”,专门为外国游客设立投诉通道和应急协助服务。 毕竟,旅游不仅是经济活动,更是文化交流,体验差了,口碑就毁了。 更深一层的是,中印关系本就复杂。 边境问题常年“压着火”,但旅游业或许能起到一个“减压阀”的作用。 学者也指出,旅游可以帮助双方构建“非政府层面的理解”,让民间对彼此多一些认知,少一些误解。 当然,这前提是,游客要敢去,去了之后还有好体验。 印度签证政策的全面放开,是个信号,也是一场博弈。 它反映出印度对经济复苏的迫切期待,也暴露出其在服务能力上的短板。 门开了,是第一步;但能不能把人留住,才是真功夫。 否则这一轮“旅游回暖”,不过是航空业的小狂欢,游客的短暂停留。 真正的赢家,不是抢到签证的国家,而是能把游客变成回头客的地方。 对中国游客来说,喜不喜欢印度,看的不是政策,而是体验。 对印度政府来说,别光盯着钱包,也得在“人心”上下点功夫。 信息来源:印度全面恢复向中国公民发放旅游签证,印媒:迈出重要一步 2025-11-24 观察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