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没了萨达姆,人民自由了,科威特没了萨达姆,不再担惊受怕 2003年伊拉

飞天史说 2025-11-26 11:24:32

伊拉克没了萨达姆,人民自由了,科威特没了萨达姆,不再担惊受怕 2003 年伊拉克战争一声巨响,萨达姆政权倒下,伊拉克和科威特像被推入了两条完全不同的轨道。一个在表面自由的幻影里挣扎,一个在安全感中开挂前行,命运的分水岭就此画下。 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两国的命运,还对整个中东局势造成了难以逆转的影响。伊拉克和科威特,不仅走出了不同的路,也走出了各自的悲喜人生。 说起伊拉克,老百姓确实是能选总统、能上街喊口号,电视台也敢说点真话,看着像是自由了不少。但这 “自由” 来的代价太高。萨达姆走了,换来的是炸弹、冲突、还有说不清的仇恨。 美国人当年承诺的美好生活没影儿,倒是各种教派、部落、民兵都冒了出来,伊拉克成了大杂烩,谁都想分一杯羹。暴力冲突一波接一波,普通人生活仍面临诸多挑战。 经济上,石油仍是国家命脉,近年日产量稳定在 400-460 万桶,2025 年计划提升至 550 万桶,但财富分配仍不均衡,老百姓未能充分享受发展红利。 年轻人找工作比登天还难,失业率仍高达 15%,让人心慌。反腐败喊了十几年,问题依然突出,透明国际数据显示伊拉克在全球腐败指数中位列第 157 位。 就连当年亲手推倒萨达姆雕像的雅布里,都说现在的日子比以前还难。想想也不难理解,独裁虽然不好,但乱世更让人无奈。 倒过来看科威特,这小国可算是松了口气。萨达姆当年一脚踹进来,科威特直接被占领,油田烧成火海,经济元气大伤。 萨达姆倒台,科威特人终于不用再半夜惊醒,担心明天是不是还在自己的家。安全感一上来,国家的精气神也不一样了。 科威特靠着石油资源,经济很快就翻身。福利政策说得上是 “躺赢”,老百姓不用交个人所得税,上学看病全免费,人均 GDP 高得让很多国家眼红。 国家主权财富基金 2025 年账面资产已破万亿美元,给国民兜了个大底。科威特还懂得借力打力,和周边国家搞平衡外交,既稳住自己,也持续与伊拉克修复关系。 双方签署了边界协议,保持贸易往来,但海湾战争遗留的失踪人员及财产归还问题仍在推进中,2025 年 9 月安理会已通过决议设立后续机制。毕竟,邻居要是太乱,自己也难安生。 细看两国的路子,差距越来越大。伊拉克照搬西式民主,结果搞得教派矛盾、恐怖主义层出不穷,政坛腐败没完没了。 社会重建虽有进展,截至 2024 年 10 月已有 555 个长期搁置的大型基建项目恢复实施,但整体进程仍受多重因素制约,经济多元化基本没进展,石油卖得再多,分到老百姓手里的还是杯水车薪。 反观科威特,君主制稳稳当当,政治改革说得上是慢工出细活。新闻舆论空间比以前宽松,经济上不仅靠石油,还大力发展金融、贸易、旅游,国际投资眼光也不差。 政府早早就提出 “2035 愿景”,想把国家打造成中东商业和金融中心。两国都靠石油吃饭,但科威特明显更会 “理财”,把钱用在提升国民生活和未来布局上,伊拉克则像是捧着金饭碗讨饭,钱多事也多。 其实,伊拉克和科威特的分野,反映的不只是资源禀赋的不同,更是社会结构和发展路径的分水岭。战争带来的创伤,伊拉克还远没疗好。 教派之间的仇恨、社会分裂、民生困顿仍客观存在,2024 年末贫困率虽降至 17.5%,但仍有部分民众生活艰难,让 “自由” 成了空架子。 科威特则靠着稳定环境和聪明经营,把战争的阴影丢在了过去。两国都经历过苦难,但科威特学会了见好就收,伊拉克则还在摸索怎么走出乱局。 在这场跌宕起伏的大戏里,有人说伊拉克人 “自由” 了,却发现自由不等于幸福;有人说科威特人终于不用再提心吊胆,日子也越过越滋润。 其实,国际社会总爱用 “民主”“自由” 当药方,殊不知,每个国家都得有自己的路。外部强加的模式,未必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中国一直主张和平共处,强调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这一点,在伊拉克和科威特的故事里,显得格外有道理。 命运有时候真像一场大风,把人吹到南北两头。伊拉克和科威特的今天,就是最现实的写照。

0 阅读:88
飞天史说

飞天史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