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日本媒体突然“宣布”了一个冷冰冰的现实: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里,能被日本品牌牢牢占据的领域,已经所剩无几。 十多年前,大街上跑的多是丰田、本田,家电卖场里松下、索尼的柜台前永远围着人,年轻人换机首选夏普、富士通,那时候“日货=靠谱”的想法,几乎刻在不少消费者的认知里。不是大家盲目崇外,而是当时的国产品牌,在省油技术、耐用性、数码性能上确实有差距,日本品牌靠着积累的口碑和技术优势,稳稳拿捏了中国市场。 但风水轮流转,现在的局面完全反过来了。中国品牌像憋足了劲的后起之秀,在研发上砸钱、在创新上提速,而不少日本企业却抱着过去的优势不肯松手,躺在功劳簿上不愿改变。时代变了,市场需求也变了,还停在原地的人,注定要被甩在身后。 就说汽车领域,新能源浪潮一来,直接改写了行业规则。比亚迪、吉利这些国产品牌,跳过了传统燃油车的发动机、变速箱竞争,靠着电池和电控技术实现弯道超车,把日本车的“省油”优势直接抹平。而日本品牌在电动车赛道上犹豫不决,既不敢放弃燃油车的既得利益,又不愿大力投入新技术,等他们反应过来想追赶时,中国新能源车已经卖到了全球第一,市场份额被抢得所剩无几。 手机市场更是如此。当年索尼的影像、夏普的屏幕,是多少年轻人的梦想机型?可现在消费者选手机,更看重性能、信号和性价比,华为、小米直接把国产旗舰的配置拉满,不仅在国内站稳脚跟,还冲进全球前三。反观日本手机品牌,要么死守小众市场,要么干脆退出中国市场,如今反倒有不少日本人跑到中国抢购华为旗舰,这前后的反差,简直是现实版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家电行业的变化同样明显。以前日系家电靠“耐用”吃老本,可中国品牌不仅搞定了压缩机、屏幕、芯片等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还能根据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快速迭代产品——价格更亲民、售后更便捷、功能更贴合日常使用。而很多日本企业既不研究中国市场的变化,还端着高高在上的姿态,慢慢就从主流赛道淡出,只能在少数高端零件领域刷存在感。 其实这背后,不只是品牌竞争力的此消彼长,更反映了中国消费者的心态变化。我们不再迷信“进口=优质”,不再盲目追捧外国品牌,而是更愿意为真正懂用户、肯研发、性价比高的产品买单。中国品牌的崛起,靠的不是情怀绑架,而是实打实的技术进步和对市场的敬畏之心。 日本媒体口中的“危机感”,本质上是看到了一个不可逆的趋势:中国自主品牌已经从追赶者,变成了能定义全球行业趋势的引领者。靠过去的口碑和情怀吃饭的时代,早就一去不复返了。对此大家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