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4月山东淄河边芦苇荡里,19岁的八路军郑希和刚完成侦查任务。他蹲在芦苇

平蓝皮蛋 2025-11-26 12:30:33

1941年4月山东淄河边芦苇荡里,19岁的八路军郑希和刚完成侦查任务。他蹲在芦苇丛擦枪时,忽然听见女人的尖叫声混着日本兵的吼叫。 19岁的肩膀还带着少年的青涩,可手里的枪早被战火磨得发亮!郑希和猛地按住枪身,芦苇叶划破脸颊都没察觉——他太清楚这声音意味着什么。三个月前,他的家乡淄博罗村镇被日军血洗,母亲为了掩护乡亲们转移,被鬼子的刺刀挑穿了胸膛,临死前还喊着“让孩子去打鬼子”。就是那天,未满19岁的郑希和揣着母亲留下的半块玉米饼,一路追着八路军的脚印,从放牛娃变成了扛枪的战士。 淄河边的芦苇长得比人还高,可日本兵的狞笑像针一样扎进耳朵。郑希和扒开芦苇秆偷偷张望,只见三个鬼子正把一个年轻妇女按在河滩上,女人的头巾被扯掉,头发凌乱地贴在脸上,嘴里哭喊着“救命”。不远处还躺着一个老汉,应该是女人的亲人,胸口插着一把刺刀,鲜血染红了河滩上的细沙。 他握紧了腰间的驳壳枪,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侦查任务明确要求“不许恋战、快速归队”,可眼前的场景让他想起了母亲临终的模样。鬼子的枪上还挂着百姓的衣物,靴底踩着老汉的手臂,那副禽兽不如的模样,让郑希和的怒火瞬间烧遍全身。“狗娘养的!”他咬碎了后槽牙,悄悄拉开枪栓,利用芦苇丛的掩护,一点点向鬼子逼近。 三个鬼子正忙着撕扯女人的衣裳,完全没注意到身后的杀机。郑希和屏住呼吸,在距离最近的鬼子只有十米时,猛地起身扣动扳机!“砰!”最前面的鬼子应声倒地,脑浆溅在河滩上。另外两个鬼子吓了一跳,刚要转身,郑希和已经扑了上去,左手死死按住一个鬼子的脖子,右手握着刺刀狠狠捅进了对方的腹部。 剩下的鬼子举着枪乱射,子弹打在芦苇秆上噼啪作响。郑希和拉着女人扑倒在地,顺势滚到一块大石头后面。“你往芦苇深处跑!一直跑!”他对着女人吼道,话音刚落就冲出石头后面,故意吸引鬼子的火力。鬼子追着他的身影射击,郑希和借着芦苇的遮挡灵活躲闪,绕到鬼子身后,一把夺过对方的枪,用枪托狠狠砸在鬼子的后脑勺上。 前后不过五分钟,三个鬼子全部毙命。郑希和喘着粗气,额头上的汗水混着泥土往下淌,刺刀上的血滴落在河滩上,与老汉的鲜血汇在一起。他跑回女人身边,扶起吓得浑身发抖的她,指着芦苇丛深处说:“快去找八路军,顺着河边走,看到红旗就是我们的队伍。”女人跪在老汉尸体旁痛哭,郑希和默默帮她整理好老汉的衣襟,转身要走时,女人突然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塞给他:“这是救命粮,你拿着。” 打开布包,里面是几块干硬的窝头,还带着体温。郑希和鼻子一酸,他想起自己参军时乡亲们塞给他的食物,想起母亲留下的玉米饼,这些普通百姓的善意,比任何武器都更能支撑他在战场上拼杀。他把窝头揣进怀里,对着女人敬了个不标准的军礼,转身钻进芦苇丛,朝着队伍集结的方向快步跑去——他还要把侦查到的敌情报告给首长,还要跟着队伍去打更多的鬼子,为母亲报仇,为千千万万受苦的乡亲报仇。 1941年的山东,日军的“扫荡”越来越疯狂,淄河边的芦苇荡里,每天都在上演着生与死的较量。郑希和这样的年轻战士,没有惊天动地的战功,却用最朴素的勇气守护着百姓。他们或许不懂什么大道理,却明白“鬼子不除,家乡难安”;他们或许也曾害怕过,却在关键时刻选择挺身而出。正是这千千万万的“郑希和”,用青春和热血,在齐鲁大地上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抗日长城。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12

猜你喜欢

平蓝皮蛋

平蓝皮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