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 日本对外宣布了 11月25日,日本当局宣布不会重新考量国会相关答辩,其理由为“紧急状态可能构成国家安全相关法律下的‘存立危机事态’”。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内阁在书面回应中称,“无论紧急状态程度怎样,构成‘存立危机事态’的客观标准都是一致的。判断是否存在生存威胁时,需客观考量所有相关信息”。日本当局此次表态与今年7月的立场毫无变化,所以无需重新审查。(环球时报) “存立危机事态”这一概念并非日本临时提出,2015年安倍晋三执政期间通过的安保法案已明确其内涵,与“重要影响事态”“武力攻击事态”共同构成日本军事行动的“三级触发机制”。 关键在于,该概念具备动态调整属性——事态较轻时可界定为“重要影响事态”,升级后可认定为“武力攻击事态”,而具体判断标准由日本政府主观确定。 日本内阁所称的“客观标准一致”,实际是偷换概念。中国社科院研究数据显示,自2021年起,日本便公开将“台湾有事”纳入“存立危机事态”范畴,陆上自卫队退役将领渡部悦和更将“台湾有事”细化为8种情形,涵盖网络攻击至登岛作战等不同场景。 将他国领土问题纳入自身安全框架的做法,本身违背国际法准则,所谓“客观标准”实则是掩盖主观战略意图的表述。 1999年日本出台《周边事态法》,首次将“周边安全”与自身安全绑定,当时未明确提及具体适用地区;2003年《应对武力攻击事态法》进一步放宽军事行动限制; 2015年安保法案通过后,直接将“存立危机事态”作为行使集体自卫权的依据,逐步突破和平宪法约束。此次拒绝重审国会答辩,本质是要固化这一法理扩张路径。 仅具备法理基础并不足够,日本相关军事部署已同步推进。2025年日本防卫省公开数据显示,西南诸岛的宫古岛、石垣岛已部署12式岸舰导弹,射程覆盖台海区域;那霸基地完成40架F-15J战斗机升级,具备挂载远程巡航导弹的能力。 11月初美日“利剑”联合演习中,1.2万名参演兵力中,日军重点演练“离岛防卫”与“物资投送”科目,与“存立危机事态”应对流程高度契合。 日美同盟是日本推进相关举措的核心支撑,美国驻日大使2025年10月公开表示“支持日本完善安保法制”,美军同步采取配合行动——关岛基地新增2个爱国者导弹连,与日本西南诸岛部署形成南北呼应态势; 驻日美军向日军开放5处离岛训练场地,其中奄美大岛训练场距台湾仅600公里,演练针对性十分明确。 经济数据进一步凸显军事扩张的真实意图,2025年日本防卫预算达7.8万亿日元,占GDP比例首次突破2%,其中“存立危机事态应对经费”单列1.2万亿日元,主要用于采购远程导弹与建设地下弹药库。 三菱重工等军工企业订单量同比增长35%,其中80%来自防卫省“紧急事态应对装备”采购,形成“立法支撑—预算保障—产业落地”的完整链条。 日本当局坚持“立场不变”,实质是在回避核心争议:“存立危机事态”的认定主体与权限问题。2024年日本在野党立宪民主党曾提出质疑,认为该概念缺乏明确量化标准,完全由内阁主观判断,存在成为“随意扩大军事行动借口”的风险。此次拒绝重审答辩,正是为避免这一法理漏洞被公开讨论。 对比其他国家同类机制,更能凸显日本相关机制的特殊性。德国《基本法》规定,军事行动需经联邦议院绝对多数同意,且明确限定适用地域;日本“存立危机事态”仅需内阁会议决议,国会仅拥有“事后审查权”。 这种权力配置失衡,使日本首相掌握的军事决策权远超其他二战战败国。 后续影响已开始显现。中国国防部11月26日回应称“坚决反对任何借‘存立危机事态’干涉中国内政的行为”,东部战区随即在台海周边组织海空联合巡逻;韩国也表达警惕,担心日本借这一概念扩大在朝鲜半岛周边的军事存在;俄罗斯则加强北方四岛的军事部署,针对性回应日本的安保扩张。 更需警惕的是潜在“连锁反应”风险。若日本持续强化“存立危机事态”与“台湾有事”的绑定,可能引发地区军备竞赛——菲律宾已宣布2026年防卫预算增长20%,计划引进日本12式导弹技术;澳大利亚正与日本协商“紧急事态下军事协作框架”,地区现有安全架构面临重构压力。 日本当局坚持“存立危机事态”标准不变,核心目标是完成“军事正常化”的关键一步:将干涉台海事务从“口头表态”转化为“法理可行”。 历史经验表明,通过捆绑他国安全、突破战后秩序约束的扩张行为,最终将自食其果。对地区国家而言,认清这一法理包装下的战略野心,是维护地区安全稳定的关键。 信息来源:外交部:日方刻意回避中方关于收回错误言论的要求,企图蒙混过关 2025年11月25日 16:36 环球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