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新闻让无数人气得直拍桌子——香港一位39岁的男教师,在港铁中环站的扶手电梯上,用iPhone12 Pro偷拍女乘客的私密部位。从监控画面看,他故意站在女乘客后方,手机镜头从对方衣服下方探入,整个过程持续数秒。更讽刺的是,这位教师当天还穿着整洁的衬衫,背着公文包,表面看是再普通不过的上班族,背地里却干着如此龌龊的勾当。 这起案件的细节更让人细思极恐。警方调查发现,他选择中环站作案并非偶然——这里是香港最繁忙的地铁站之一,上下班高峰期人流量极大,扶手电梯上乘客往往专注于赶路,很少留意身后。而他使用的iPhone12 Pro,摄像头像素高达1200万,能清晰捕捉到隐私部位的细节。更令人愤怒的是,这并非他首次作案,警方在他的手机里发现了多段类似偷拍视频,受害者涉及不同年龄、职业的女性,甚至包括未成年人。 当法官宣判“21个月感化令”时,法庭内一片哗然。感化令在法律上属于非监禁刑罚,要求被告定期向社工报到、接受心理辅导,但无需坐牢。法官给出的理由是“被告坦白认罪”,可这样的量刑真的能起到震慑作用吗?对比内地类似案件,2023年上海某男子在地铁偷拍被判6个月拘役,2024年广州一名外卖员因偷拍被行政拘留10日,而这次涉案者不仅是惯犯,还是教书育人的教师,却只得到“感化”处理,难怪网友直呼“判得太轻”。 这起事件最刺痛公众神经的,是“教师”身份与“偷拍者”的强烈反差。教师本应是道德标杆,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践行者,可这位男教师却利用职业便利,将魔爪伸向无辜乘客。更可怕的是,他的行为可能已经持续多年,却始终未被发现——如果不是这次被当场抓获,还会有多少女性成为受害者?当“为人师表”变成“为人师耻”,我们不得不追问:教育系统的师德审查是否足够严格?学校在招聘教师时,是否真正做到了“德才兼备”? 这起案件也撕开了公共场所隐私安全的漏洞。地铁、商场、试衣间……这些看似安全的日常场景,可能正藏着无数双偷窥的眼睛。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地铁偷拍案件同比上涨37%,其中60%的受害者是女性。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或许可以学学日本的做法——东京地铁在女性专用车厢安装智能摄像头,能自动识别可疑拍摄行为并报警;上海地铁试点“防偷拍贴纸”,贴在裙摆内侧能反射摄像头光线,让偷拍者无所遁形。 现在,案件虽然判了,但讨论远未结束。有人觉得“感化令太轻,应该判实刑”,也有人认为“技术手段才是关键,比如手机强制关闭拍照快门声”。你怎么看?是支持严惩偷拍者,还是更期待公共场所的防偷拍技术升级?评论区聊聊吧,你的每一条留言,都可能成为推动改变的力量。 (案例来源:南方都市报)
